【品橙旅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延续和发展了中国自古有之的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的研学游,成为当今“文旅+”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近年来,人们对“游学一体”的研学旅行热情越来越高。今年暑期,研学旅行成为了热门的“关键词”,且相较于往年,关注度更高、产品更丰富。
《2023-2028年中国研学旅行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分析,随着投入的增加、管理的改善和市场的拓展,研学旅行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将会非常乐观。未来5年,研学旅行市场规模或将达千亿元。
然而,近期市场乱象频出,也引发了业界内外对“研学旅行究竟是教育还是变味成了‘割韭菜’的生意”的热议。有资深从业人士认为,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些市场乱象,应采取宜疏不宜堵的方法,引导社会、机构、家长重新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研学旅行,如何设计研学旅行产品。
大规模团队研学游重现
中国人的“游学”之风,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蔚然成风。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55岁的孔子带着弟子们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游学,开启了中国古人的游学之风。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足迹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将边游边学的精神变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欧洲将研学项目作为提高学生知识和见解,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发展历史悠久,侧重自然生态和当地历史研究;日韩将研学旅行作为教学方式编入教育大纲。日本的修学旅行是小初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率很高,高中达到98%,初中达到95%,小学生则几乎全部参加研学旅行。
而在中国,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2-2020)》首次提出要“逐步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和原文化部等11个部门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定义;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名单;当下,“研学旅行”成为旅游市场里,生机勃勃的新兴业态。
在业界人士看来,研学旅行是个“无边界的体验式大课堂”,更是学以致用的最佳途径。“学与游”相结合,让青少年走出小世界,面对大世界。在大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农业园里,深度学习并参与团队合作,才能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据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研学旅行人数增至480万人次,2021年达到494万人次,2022年突破600万人次,达到历史新高。今年以来,研学旅行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吸引了众多企业抢滩入局。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前5月,我国新增研学旅行相关企业322家,同比增加79.89%。
据同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暑期研学旅行市场,私家团、精致小团等团队规模较小、线路安排更灵活的度假产品受到亲子游客关注。90后的家长们愿意为优质的亲子研学产品买单,但同时也对产品设计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同程旅行平台上,自然科普类和文化体验类的研学产品最受欢迎。大漠星空、草原骑马和各地动植物园的科普线路,是孩子们暑期亲近自然的热门选择。在文化体验类产品中,同程旅行推出了“奇妙博物馆”“跟着书本游”等特色产品,其中,西安的奇妙博物馆之旅、跟着书本游武汉和大连的红色历史旅游线路最受欢迎。
另据岭南商旅集团旗下的广之旅介绍,今年1~6月,该社组接的研学人数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过2倍,并达到2019年全年七成水平。大规模团队研学游的重现,是今年暑期游的新亮点。
广之旅方面预计,1~8月,该社组接的研学人数规模,将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至2023年年底前,该人数规模将较2019年有超过30%的增长。
全国旅游标准化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特聘专家张琰认为,研学旅行在2023年将达130亿元至150亿元的市场规模。
产品供给多元化、主题化
旺盛的需求推动了供给侧的创新发力,研学游市场呈现出产品、空间与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主题化的特征,社区研学、校车研学等类型成为研学旅行产品的新尝试,体育、工业、文博等领域的主题营地也拓展了研学旅行空间。
从参观名校、科技馆等聚焦知识层面的研学课程,到以非遗体验、体育竞技为代表的实践项目层出不穷,还有机器人特训、探寻历史遗址等侧重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研学产品,研学旅行产品也在根据市场需求在迭代升级。
尤其是近几年国内文博考古热的掀起,以及市民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博物馆游”“课本游”“诗歌游”等研学旅行项目可谓方兴未艾。
“数万张门票45秒就空”“未来7天全部约满”“地接已沦为抢票机器”……近期,北京、上海、陕西、四川、江苏等地多个博物馆先后发文,都表示博物馆预约人数爆满。
在各大平台上,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预约攻略”铺天盖地,抱怨抢票难的帖子也是随处可见。
其中,在美团等平台上,陕西历史博物馆每天10点、11点、18点、19点四个时段开票,每次开票3000张。但这仍然对游客的网速和手速有着极大的考验,一眨眼的功夫余票数量就变成了0,很多游客甚至连登陆、填写身份信息的机会都没有。
在著名旅游学者、暨南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董观志教授看来,原来门前冷清的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在今年暑期变得异常火爆,应该是多种因素叠加共振引起的:一是三年疫情的持续性管控之中累积的出游动能,在全面放开之后出现了像堰塞湖决堤一样的泄洪式释放。二是经济复杂严峻形势之下家庭收入预期不振,集体无意识地选择了压缩出游预算的替代性方案,免费的公共文化场馆成为了首选。三是国家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动研学旅行活动,发挥了鼓励和引导作用。四是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社会性的教育培训机构被动地实现商业模式漂移转型,加大了对研学旅行亲子活动的营销推广和组织策划的力度,圈粉导流了研学旅行亲子活动。五是自媒体的出游攻略、分享晒图和现场直播,烘托了火爆氛围,强化了研学旅行亲子活动的积极意义,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六是公共文化场馆落实政策部署和顺应社会需求,积极提供专业性的公益服务,为堰塞湖的泄洪提供了出口和通道。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认为,“课本游”走红的背后,是青少年日渐增强的文化自信。“课本游”最大特色是将语文与多学科结合,以旅行为“主题”,将文化、历史、地理,用语文的独特性串联在一起。在游玩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也是游客需求升级的生动体现。
市场仍需规范化管理
如今,研学旅行顺应了时下“旅游+”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成为了旅游创新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和增长点。
但随着近年来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针对研学旅游产品的标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经常出现“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的市场乱象。
一方面,目前市场上很多研学旅行活动存在“只旅不学”的现象。这些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活动不够深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兴趣不高,走马观花,漫无目的,比较被动地走完行程,收获不大,活动效果不甚理想。
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也存在“只学不旅”的现象。一些学校担心旅行过程中缺少教育意义,过分强调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外出。出发前,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本次活动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在任务单中设计出内容繁多题目让学生填写,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使研学旅行变为学生忙于答题的过程,学生兴趣下降,影响活动效果。
7月17日,#清北学霸怒斥研学内幕#冲上微博热搜。据爆料,某承接研学服务的公司实际开展的研学旅行与宣传严重不符:清北名校游变为校门口“到此一游”,住宿需要打地铺,高温天气空调无效制冷,大学生充当安全员,甚至有教官抱摔学生……这不禁让人发问:每人4980元的研学旅行,就是如此草率与不负责吗?研学旅行究竟是教育还是变味成了“割韭菜”的生意?
对此,尽管业内的观点解读颇多,但在资深研学旅行行业从业人士、北京大潮研学旅行CEO张信看来,针对如何开展研学旅行,2016年、2017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只不过社会和部分机构、媒体对它的解读和认识产生了一些偏差。我们的媒体和机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重新引导社会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研学旅行,如何设计好的研学旅行产品。
“研学旅行已进入比拼产品的阶段。作为以课程化为金字招牌的细分市场,怎样打磨出有深度的好内容,是从业者思考的方向。”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卫红表示。
一位高校专业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我国各级各地政府都在引导和扶持“研学旅行”,并希冀在收费、安全保障、教育模式等方面突破,既充分体现活动的公益性,又保证安全和效果。更重要的是,探索从活动到机制建设的进阶。
什么才是真正的研学旅行,如何才能做好研学旅行产品,2023年研学旅行市场形势还有哪些变化和新趋势?欢迎关注7月27日的品橙旅游线上沙龙。(品橙旅游Jack)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研学旅行千亿市场规模背后:谁在“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