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中小博物馆的存在和湿地一样,滋养、贯穿着不同时空的文明,呈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所以,他们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文旅局的一场内部交流会引起广泛关注。在博物馆热的当下,占博物馆总量超半数的中小博物馆也有自己的苦恼,如因主题性强、面对的客群有限,导致门庭冷落,乏人问津,如何激发潜能,创新引流?在文创研发时如何避免同质化产品?都成为业者关心的话题。
博物馆热的背后
据悉,中小博物馆类型相对多元,但总体还是以历史综合类为主。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2021年全国中小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3.1亿人次,展览超过2万个,教育活动超过17万次,约占当年全国博物馆相应指标40%—60%。其中4011家中小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占比达到92%以上,高于全国均值90%。
不过,要想真正发展起来,中小博物馆还要解决三大痛点。
痛点一:中小博物馆如何“活起来”?
但即使这样主题鲜明、设计精巧的主题博物馆还是受到冷遇,宁一坦承“参观人数不多”。
为此,今年春季,他们除了展览展示以外,还设计了与节气相结合的 “阳和启蛰万物春”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在首场活动“雨水雅趣”中,观众可以在侨博了解香囊文化、体验香囊制作,一起迎接雨水节气、春回大地。
随后在3月,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又举行了第二场活动:理气雅食——品侨乡瑰宝新会皮,文博爱好者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随后,探寻陈皮文化,聆听专题讲座,并邀请游客品鉴陈皮(品陈皮水、陈皮食品);最后是学者与听众的互动交流。讲座招募参与者的通告马上受到热烈响应,受到了周边居民的欢迎,也吸引到北京中小学生来到博物馆进行体验活动。
宁一表示,博物馆要想“活起来”,要求博物馆里的人要“活起来”:“从管理者,到策划者,到具体执行的人,只有思维、表达方式活起来以后,才能让我们的文物、展览、教育活动活起来。”
十九大以来,打造“美好生活”成为各地政府的指标,而博物馆的数量与质量已为成衡量美好生活环境的指标之一。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表示,今天的博物馆通过不断创新已经迈出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视域,正在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美好生活是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新时代的博物馆应当向着“历史的代言人、文化的传播者、记忆的存储器、生活的讲习所、城市的会客厅、创新的工作坊、时空的中转站、未来的感知场”等更为复合多元的功能拓域。从国际方面的先进经验来看,博物馆也是全球“宜居城市”的重要考察指标。二十大以来,北京正式将“博物馆之城、书香之城、演艺之都”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致力于不断打造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体验空间,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魅力与文化福祉。
而要想成为复合多元的场所,各位专家表示,中小博物馆要把打造IP和文化记忆点作为长期的工作来做,与游客建立情感的连接之后,打造成为一个可以重复学习的场所。
痛点二:体量小,如何做好研学产品?
痛点三:文创市场火爆,中小博物馆怎么做?
近年来,随着故宫博物院、三星堆等文创产品相继“出圈”,各地不少博物馆、展览馆抓住文创开发风口,让博物馆藏品所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点亮当代生活。
但是对于中小博物馆来说,开发文创产品费力不讨好,特别是一些公立博物馆,承担着文化传播公益大使的角色,在政策上受到多种束缚,收益分配问题没有解决,影响了积极性。
同时在创作时,博物馆投入很大,而参观人流并不大,很难收支平衡。宁一副馆长透露,前一段时间就文创设计产品自己曾专程到做得比较好的博物馆进行了调研与学习,他们发现中小型的博物馆有些经验不一定能学得来,当文创产品变成商品以后,最重要市场的销路在哪?可持续的开发也难以为继,因此,他们也在尝试与专业团队合作,依托于合作方的销售渠道来进行售卖,而博物馆方更多的是做品牌的授权和文化的赋能。
对此,卜希霆院长介绍说,文创是博物馆活化非常重要的一种载体与形式,而作为公共文化主要供给机构,博物馆文创目前面临着现行政策限囿,必须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在保证公益公共性的文化供给前提下,鼓励博物馆的创新驱动。规避开政策风险,博物馆也可以在馆内探索实现局部创新,“先行先试”,在改革实验实践中实现突破。当前,博物馆文创IP授权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部分,尤其从版权的角度来讲还有诸多模糊地带,权责不清,亟待国家有关部门专题研究,积极“破题”。
他建议,可以参照国际上较为成熟的一些做法,例如创建于1895年的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Reunion des Musees Nationaux-Grand Palais(RMN-GP),成员包括卢浮宫等32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与2家美术馆。作为官方机构管理法国国家艺术收藏品基金,丰富国家馆藏并扶植和购买艺术品。此外,它也拥有成员馆藏复制品、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权,并直接进行监制管理,其品类涵盖日用品、文具、首饰、海报、纺织品、儿童玩具等,达数千种,年代跨越从古埃及、希腊罗马,至现当代艺术等各画派门类,从而使文博文创可以呈现于全球各大都会。
巫建老师介绍了2022年参与的一系列的文创开发工作机制,其中有一部分产品是由北京市文物局下属的北京文博衍生品孵化中心来牵头,相关的博物馆来授权,北京印刷学院就作为设计方,再由相关的运营公司作为发行方进行合作,版权方、设计方、授权方,大家按照这个方式共同完成一个文创产品,转化的过程十分清晰,现在这也是成为较为常见的一种合作方式。
除了版权的问题,专家们还表示,文博文创产品在设计上要抓住当下大众的“情绪需求”,例如在疫情期间一炮而红的“绿马”能够缓释人们的焦虑,并给予受众更多的共鸣、共情、疗愈和启迪。“2021年,借力《觉醒年代》的“火爆出圈”,包括北京鲁迅博物馆在内的诸多博物馆一时间成为了年轻人“致敬”打卡之地,而藉由《觉醒年代》所提炼、引申、延展、再造的文创层出不穷,直到今天,那些充满时代共情的话语依然能够引人共鸣、催人奋进,其实,这才是博物馆文创真正应该挖掘的:不只是停留于文创物质本体的形象、功能、IP的开发,更重要的还是找到与今天每一个受众情感、精神的连接点,这才是博物馆文创价值最为重要的输出。”卜希霆说。
的确,人们来到博物馆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找到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根,找到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基因。而4000余家的中小博物馆是宏大叙事背后的零散记忆的补充,他们的存在和湿地一样,滋养、贯穿着不同时空的文明,呈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所以,他们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中小博物馆需要更多的关注,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品橙旅游Lisa)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博物馆健康发展实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