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2023年度的“一号文件”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
新世纪以来,这已经是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每年的“一号文件”,乍看之下,工作主题、内容类似。但细细品读,却在字里行间透出每一年并不相同的中央指示、工作重点。2023年,值此三年疫情缓解之际,“二十大”以来的第一份“一号文件”,与往年相比有何不同,又给我们文旅人带来哪些新的提示?
时代定义:从“全面发展”到“重点发展”的新时代
三年疫情已经缓解,文旅发展进入涅槃重生的新时期。然而,游客的旅行“新方式”颠覆了不少以往的旅游经济逻辑,房地产行业的“新常态”让文旅开发失去了一大输血来源,国家投资的新导向对文旅项目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运营效益要求……对于文旅发展而言,文旅投资的动力趋于理性,集中到乡村振兴、生态治理、基础建设、城市更新“+文旅”四个有利民生的领域;文旅消费的动力愈加重要,稳定的消费所支撑起的可持续运营,不但已成为文旅项目“活下去”的关键,也已经成为文旅项目“立起来”的重要门槛。总之,新时代的文旅开发,不可能再“野蛮生长”,而是要关注文旅与民生结合的重点领域,关注高效运营。
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工作也是如此,从“全面发展”阶段,进入了“重点突破深水区”阶段。看“十九大”以来的历年“一号文件”,2018年作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2019年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20年推进全面小康、完成脱贫攻坚,2021年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重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了2022年,则不再是“全面”发展,而是提出“重点工作”,乡村振兴工作不再全面铺开,而是聚焦于“深水区”,2023年也是如此。比照去年的“一号文件”,2023年“一号文件”将粮食安全保供工作作为今年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是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与装备等方面的突破工作。以此来看,今年“一号文件”所提出重点突破的“深水区”似乎与文旅的关系不大。
然而,今年的文旅依然大有可为。2023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另外两大重点工作,一是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涉及了众多与文旅相关的内容。总而言之,2023年恐怕不是农文旅的投资开发大年,但应成为农文旅融合“深水区”攻坚探索的关键之年。
值得攻坚探索的三大机会
哪些农文旅融合的“深水区”,是今年攻坚探索的重点?“一号文件”暗示了三个领域。
1、乡村品牌建设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是近期国家文旅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与众多相关部门,所推出的重大计划,不但承载了用文化产业来激活乡村经济的重要任务,更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振兴、树立文化自信等重要的国家大计。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工作,意味着基于乡村文化、乡村特产的乡村特色挖掘大有可为。
在江西,婺源篁岭村的“晒秋”,就是将农耕文化遗产转化为乡村特色品牌,赋能乡村经济发展的经典案例,而景德镇寒溪村引进了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让特色茶园茶村成为吸引艺术节创作、都市游客来访的艺术村。在浙江,宁海的汶溪翠谷打造“哩呀罗”乡村度假区,嘉善的大云镇广泛应用“云宝”吉祥物,让本区域拥有了具备IP属性的公用品牌,提升了区域影响力。在四川,丹棱以“喵蜜”IP作为桔橙特产的形象代言,汉源以“汉源双椒”IP代言花椒特产。上述各类乡村公用品牌、乡村特产IP的建设,乃至尽显各地特色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是今年农文旅融合的重要工作。
2、农创商品运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做好土特产文章”,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乡村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现代乡村服务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进“数商兴农”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等工作,也就是首先按照“土特产”三个字要求,来推动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文旅赋能的农创商品发展将大有可为,尤其是农创商品的“深水区探索”——商品运营将大有可为。
农创商品的发展分为多个环节,在以往,“电商下乡”的软硬件搭建、销售渠道的建设、农特产品的包装设计、乡村文化元素的旅游商品转化设计、产品的加工等各个环节经常是脱节的,导致“好产品不一定卖得好”。乃至乡村电商软硬件搭建的环节内部,都会存在脱节现象,比如一个乡村电商直播基地由镇政府牵头建设,以村级文化大院的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当建设完成交到乡村运营机构手上时,运营机构往往发现建筑结构与电商直播、商品售卖的功能要求并不相符,然后又要重新装修调整,付出了额外的资源和时间。在今年,打通农创商品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环节,走出一条文旅赋能土特产进城的一体化模式,就是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探索的重要“深水区”。
3、乡创社区探索
浙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沿探索者,如今更是共同富裕工作的排头兵、领军者。浙江的乡村振兴,几年前关注特色服务产业的导入、高质量宜居环境的建设,近几年关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运营、政企民三方更加高效的分工合作,而这两年比较突出的工作则是“新村民下乡”和“企业驻村”的城乡融合新方式。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加快发展各类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这都意味着乡创社区的探索大有可为。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开展了“余村合伙人计划”,希望这座乡村振兴的全国标杆,能够从都市中引入人才和产业的新能量;溪龙乡建设了一座“DNA公社”——安吉数字游民社区,吸引众多年轻的自由职业者“逃离都市”在此居住;横山坞,建成了一座“小瘾半日村”,不但背靠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出一个精品民宿集群,更吸引了创业青年回乡创业,开办了众多特色餐吧、咖啡馆、艺术创意工作室。在“吾心安处是黄山”的黟县,关麓帐篷客旅游度假区刚刚落成,不但建设了森林中的帐篷客精品度假酒店,更将关麓传统村落精心修缮如故,将成为众多企业的“第二总部”和众多人才的“乡创社区”。这一类的乡创社区探索,尤其面向疫情过后、渴望心灵治愈的现代都市人群,发展前景广阔。
应当慎重推进的三类项目
“重点发展”的时代,也意味着另有一些“深水区”的探索工作,不由文旅作为先导。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工作,可能并不适合文旅人在2023年撸起袖子加油干。
1、大规模的花海彩林建设
稳产保供,是202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一号文件”明确强调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意味着今年的国土空间管控将非常严格,以往操作中的“耕地非粮化”“农地非农化”等“擦边球”行为,今年将很难落地。比如占用了耕地的花海、占用了农地的彩林、占用了农地的游乐设施,今年不但难以建设,甚至以往建成的都可能被要求拆除。
2、大规模的民宿新开发
虽然文件提到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但是文件还强调了“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意味着今年民宿的发展,宜以存量民宿提升、集体用地民宿开发为主。民宿的开发,其实更适合依托风景优美的宅基地,而非集中连片的集体经营性产业用地,尤其在民宿已显“泡沫化”的今日,选址的重要性更加关键。因此,在宅基地使用制度尚未明确的今年,尤其需要注意,要“稳慎”推进依托宅基地开发的大规模民宿项目。
3、大规模的乡村文旅综合体开发
文件强调加强村庄规划的科学引领,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防止大拆大建,再加上前两条提到的国土空间管控、宅基地改革稳慎推进,意味着“大手笔”的规划开发不会被支持,“微改造、精提升”才是更好的发展方向。以田园综合体等名义,去进行突破国土空间规划的农业产业调整、建设用地用途调整,在今年会是难上加难。
结 语
综上所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初心,重点不在于旅游项目本身多么新奇特、吸引人,而在于旅游项目带动乡村吸引力振兴、乡村土特产振兴、乡村双创振兴;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不在于开发,而在于运营,在于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深水区,用更专业的运营盘活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用更科学的方式推进乡村产业经济和城乡融合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奇创旅游集团专家原创观点,作者林汉霏,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2023年农文旅融合的三大机会和三个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