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1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振奋了行业,温暖了寒冬。
在“十四五”规划中,共有12处提到“人才”问题,而在对规划进行解读时,多位专家、业者都表示,“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正如谓“基础不牢,事业不稳”,而旅游人才,却在疫情期间加速流失。
新老问题叠加,旅游人才问题愈发关键。
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何时“合隼”?
旅游专业的学科教育分界点主要是在2012年。
曾经,管理专业位列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使得旅游教育与旅游实践产生错位断层。而在2012年后,旅游管理专业成为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平行的专业,解决了部分理论与实践错位问题。
也是在专业目录调整后,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因此增设专业势头明显趋缓。
据统计,2011—2016年间,我国境内高校增设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5种旅游管理类及相关专业,增加专业点共计307个。2017年,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主要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等3个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608所,开设旅游管理类高职专业(主要包括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和会展策划与管理等7个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086所,开设旅游相关专业(主要包括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外语、导游服务、会展服务与管理等5个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947所。
但尽管有如此多的院校,旅游学科教育依然还差强人意。
©摄图网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凌云认为,旅游专业在学科建设、专业方向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有一个过程。现在就要借《“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发布,按照规划来布局,应该是很好的人才发展契机。
其实,这样的呼吁一直未断。虽说人才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说了多年,见效并不明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对品橙旅游表示,旅游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是美好生活新期待,只要旅游业有发展前景,对旅游人才就会有持续的需求。但是对旅游人次的持续需求未必转化为旅游专业院校的“护身符”。
“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跨界融合越来越深入,在行业发展跨界融合的背后其实是专业知识的跨界融合。因此,旅游专业院校培养的人未必符合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未必一定必须是旅游专业科班出身。专业人才跨专业相互进入已是常态。因此,旅游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好,专业知识模块也好,师资队伍建设也好,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认清行业变化,找准发展定位,突出核心竞争力,是专业院校改革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厉新建说。
可见,旅游学科教育经过多年努力,虽然解决了一级二级专业的问题,但是,却依然面对着“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不仅仅是数量,更有可能是需求的不同。
除了学科培养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也是积重难返。
厉新建指出,旅游理论与实践不匹配的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产业界不了解理论研究的进展,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只在自己的小圈圈里打转,不为行业所认识,另一种是理论研究确实落后于产业实践,理论研究者不熟悉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沉迷于模型和计量,缺乏有思想的学术。理论与实践要匹配,前提是要互相打开,理论研究者要走向实践,了解实践,也学会向行业管理者讲诉自己的成果;实践也要注重理论化总结和提炼,无论是自我总结还是合作研究,总之要完成“实践出真知”的“最后一公里”。
职业教育:如何加强实操性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健全适合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发展特征和需要的从业人员培训机制,加大旅游业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新技术、新业态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支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整合政府部门、企业、院校、行业组织等资源,完善旅游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体系。
©摄图网
实际上,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等不断进行着职业培训,北京导游协会在疫情期间开办了系列线上培训,2021年底又与科技公司合作,请专业团队配合导游拍摄短视频。
各大平台、企业也在不断提升行业服务水准。如美团的培训机构,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合作,针对酒店、休娱、民宿、景区推出了系列课程。特别是,美团酒店培训中心与全国多家旅游及酒店类高校合作共建专业实训基地、行业研究、双师培养、教材开发、人才认证、就业推荐等形式开展产学研融合,旨在培养职前的互联网+酒店的数字化人才。此外,他们推进在职住宿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截至2021年Q3,帮助酒店商家叠加“数字化”能力,培养懂酒店,懂互联网,懂营销,懂经营的专业人才超过150万人次。并先后推出了实操体系书籍《收益管理》、酒店服务管理书籍《以客户为中心》等专业书籍与行业标准。
有业者表示,人才问题非常关键,旅游在新科技方面的战略型人才、经营型人才、工匠人才等等各方面都非常欠缺,而疫情加重了人才的流失。
据企查查数据统计,2021年以来仅大陆地区就约有41128家旅游相关企业处于“清算””停业”“撤销”“注销”状态,而这背后,更是数以几十万计的旅游业者的流失。
人才流失虽不可逆,但坚韧性比较强的旅游业恢复起来也较快,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在职在岗人才培训更为重视。
中青旅控股公司党委委员、总裁助理骆海菁女士认为,现代旅游业新的变化和发展要求,要有新的文化创意人才,要有智慧旅游和大数据的人才,要有旅游+场景或者场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在人才建设、激励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此,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表示赞同,他说:“旅游人才培训要增加更有针对性的主题,比如说专门针对乡村旅游的培训,一些更细化的服务技能方面的培训等等,现在的培训偏宏观,落地性、实操性较弱。”
人才流与留
旅游人才分为四类,旅游管理人才、产品设计人才、销售接待人员和导游服务人才。受疫情影响,导游、销售接待与产品设计人才流失严重,超过6成。但现在除了要考虑流失的人才怎么吸引回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对留下的人才进行激励。
而在人才激励方面,旅游业也有很大空间可以提升,行业也希望可以借“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得以落实。如将导游职称纳入人社局的职称范围,导游职业自由化政策可以切实推动落实,增加从业者对于旅游行业的认可和职业自豪感等。
除了心理上的认同,薪资水平不高也是困扰人才的“老大难”。
在最近某媒体总结的“十大低薪职业”中,酒店与景区赫然在列。其中,酒店餐饮人均工资为5.78万,位居第8位,而景区位居第5位,人均工资为4.94万元。
厉新建认为,所谓薪资水平不高,主要是指平均工资水平。尽管存在结构性问题,但平均薪资不高的确影响了行业的就业形象,影响了行业吸引力。在人口红利逐渐消褪的时候,技术对旅游领域重复性的简单劳动用工的替代是必然趋势。旅游行业要想留住人才,薪资水平肯定是首要的,因此,如何真正加快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模式、经营模式的创新,甚至推动一些底层思维的变革,重新定义旅游业以及旅游业中住宿设施、景观空间的价值,重新认识旅游者的需求变化,很有必要,也很急迫。
也有业者表示,薪资只是晋升通道不完善的体现之一,如果有了完整的晋升体系,再配合不同的薪资水平才可能会对人才有了比较强大的吸引力。
孙中山曾云: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其实,各个行业早就明白了解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来说,“人”永远是最关键的。从学科教育,到职业培训,到人才激励,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有了一定的思路,但是否能在“十四五”期间完善?我们将持续关注。(品橙旅游Lisa)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十四五”规划出台:“人”是关键,落实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