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泉州:古城保护案例全国推广

来源:泉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主办的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在线下、线上同步举办。泉州古城保护成为全国四个历史街区优秀案例之一在会议线上进行分享。

在新的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方向到底是什么,哪些是值得推广的实践?近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主办的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在线下、线上同步举办。泉州古城保护成为全国四个历史街区优秀案例之一在会议线上进行分享。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价值突出 

今年,中国建筑学会首次在建筑设计奖中设置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奖,凸显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在城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泉州中心市区金鱼巷微改造工程获得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类一等奖,泉州古城“双修”中山路(庄府巷—涂门街)综合整治提升获得该类二等奖。

在线上会议,泉州市文旅局局长、泉州古城办常务副主任李伯群进行了题为《探寻与世界遗产共生的实践——以泉州金鱼巷微改造项目为例》的报告,汇报了泉州金鱼巷的更新理念与做法,坚持了“微更新、低冲击”的原则,严格遵守“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理念以及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同时,在维护原居民生活形态和对社区文化低冲击的前提下,以政府为主导,对金鱼巷开展了立面提升、管线下地、地面铺装、夜景优化、绿化小品、城市家具布置等一系列微改造工程。其中借恢复街巷传统风貌的机会,挽救、重现“出砖入石”“楔形垫石”等多种闽南建造工艺。以“微创手术”的形式进行街区改造,既满足了街区的整体保护,又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改善了人居环境,营造了工艺美术的古今对话。目前,街区内引入了与古城相符的文创业态,与老业态和谐发展,居民与商铺共处,一起继续编织更多人的金鱼巷记忆。

“泉州金鱼巷历史文化街区是政府投资带动私人投资,然后采取微更新的方式,留住原居民,‘见人、见物、见生活’,给人印象非常深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点评说,“泉州金鱼巷微改造做得很好,保留原居民,使得市井生活和传统生活方式都得到很好的延续。”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听了分享后说;“在价值层面,四个街区都代表了近现代中国不同地区的一种文化特征,应该在好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升,以‘历史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命题,制定一套研究体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同滨在点评中肯定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努力成果。

泉州古城保护利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金鱼巷微改造是首个古城系列保护性提升工程,是泉州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保护模式实践的一个缩影,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项目,是泉州在保存历史文化街区原貌的积极探索。两个保护修缮工程获得了全国大奖,意味着泉州古城保护理念和做法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学术界的肯定,保护利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8月,泉州启动新一轮的29条街巷保护修缮工程,坚持“微干扰、低冲击”的古城街巷修缮原则,又快速高效地推进项目,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29条街巷市政及地面铺装任务,目前正在全面推进两侧建筑立面的修缮提升工作。解决了长期困扰古城的内涝积水、水电线路不安全不规范、路面坑洼不平、绿化亮化不足以及雨污合流等问题,群众获得感倍增。

如今,“微更新”“微改造”项目在古城区多点开花,古城面貌耳目一新,焕发新的活力。按照“一流古城要有一流治理”的要求,泉州坚持把“绣花”思维贯穿到古城管理的各个方面,把治理工作做“实”做“细”。针对西街、中山路和已微改造完成的街巷制定精细化管理机制和个性化的管理标准方案,完善古城街巷绿化景观、环境卫生、交通组织、两违执法等领域的标准规范,确定管理清单、责任清单和网格清单,从而逐步实现古城管理领域标准规范全覆盖,使精细化管理有章可循。用一针针“绣花功夫”,绣出了城市治理“神经末梢”,绣出了古城新品位,也绣出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原题:《泉州古城保护案例全国推广》)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泉州:古城保护案例全国推广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