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豪赌“五一”:一场旅游产业的证明之战

来源:易水文旅

一场赌局,什么时候最妙?不是开牌之后,而是之前。空气中酝酿着激动和不安,热闹的喧哗声萦绕四周,有人踌躇满志,有人徘徊张望,赌注堆积如山,欲望跃跃欲试。

一场赌局,什么时候最妙?不是开牌之后,而是之前。

空气中酝酿着激动和不安,热闹的喧哗声萦绕四周,有人踌躇满志,有人徘徊张望,赌注堆积如山,欲望跃跃欲试。渴望与兴奋混杂着犹豫和紧张,像一根隐形的线,牵着人们去寻找一切蛛丝马迹,猜测未知的结局。

气氛到了,局就成了。别去管尘埃落定后,总有人盆满钵满,有人懊丧离开。

提前加冕的“最热黄金周”

距离“五一”还有十多天的时候,人们已经认定,这将是“史上最热五一黄金周”。判断依据是一组组惊人的数据,比如“旅游人次有望达到两亿”、“酒店价格涨幅超200%”、多地经济舱售罄、高铁放票即秒光……

中远途出游需求集中爆发。人们似乎忘了,这是在国内目前还有2个高风险地区和1个中风险地区的情况下。

这是一场万众参与的“豪赌”。注还没下,场子早已热起来了。

游客在赌,赌一场畅快。自2020年初疫情爆发至今,国人出游意愿已压抑了一年多。关于旅游业“报复性反弹”的声浪虽然一直存在,但直到今年春节,都还处于不确定的摇摆状态,几次长假短假并未掀起多大的波澜。而今年年后,随着疫苗接种的大规模铺开,以及国内本土病例一度长时间保持零发状态,人们对出行安全系数的信心显然在不断提升。今年清明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而且并未出现因出游导致的疫情反弹,这无疑更增强了人们的出游意愿。

同时,对疫情“何时是个头”产生的倦怠心理,以及对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也会使人群产生“总不能一直不出去”的反诘。而“五一”预订数据显示出的高位反弹迹象,也证实了旅游作为现代生活重要需求的属性。因此,虽然目前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尚未完全清零,但群体愿意冒一次不算太大的险,这是亿万人不约而同的选择。

企业在赌,赌一次翻身。与游客相比,企业对“五一”的渴望有过之而无不及。疫情以来,大多数旅游企业生存艰难,已无须赘言。有几个最新的数据:2020年,国内大陆地区共减少5.9万家15间房以上的酒店类住宿设施,酒店客房减少229.4万间;2020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利润-69.15亿元,利润总额-71.77亿元;近期陆续发布的上市旅企2020年度业绩报告,也是“亏”字一片。假日旅游是拉升业绩的关键,在爆发式需求的刺激下,可以看到,几乎所有旅企都使尽浑身解数,押注“五一”,期待一场翻身仗。

这些操作包括但不限于:超长预售(部分产品预售期覆盖2021全年)、组合优惠(一口价、买一送一、发消费券)、社交媒体造势(多地文旅局长当“网红”揽客)、营销创新(机票盲盒)、推出品质化产品(驴妈妈围绕亲子、家庭度假,加大了优质IP主题线路供给,比如节前造势推出“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游、“行走中课堂”博物馆之旅等)、在“五一”前推出新开业项目(上海宋城4月29日正式开业)、发布一系列预测报告(携程、同程、马蜂窝、途家、穷游),等等。

旅游管理部门也在赌,赌一个平衡。疫情以来,对于旅游行业的管理政策,每一次都不是轻松的决定。一方面希望尽快恢复行业发展甚至繁荣,另一方面又必须在疫情防控上做到位。从2020年年初全面封冻,到7个月后跨省游解禁;景区接待人数限制从30%一步步增加到50%、75%,一直到今年3月宣布不搞“一刀切”。各地文旅部门也一直在放开与谨慎间寻找平衡,而“五一”或许恰好提供了一个“下决心”的契机。

今年4月9日,上海文化旅游局发布了一份《关于持续加强本市A级旅游景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宣布“放开游客接待75%的上限”。当时清明节假期刚过,这份通知几乎可以看作是对“五一”市场的预热。而作为一线旅游城市,上海的做法无疑将为其他地区树立标杆。

“转折点”的使命

无论赌的是畅快的出行、业绩的翻身,还是安全平稳度过这个“史上最热五一”,这些沉甸甸的期待都可以归结为一点:

赌一个数字。

“2亿人次”,这是携程预测的五一旅游数据,也是被各大媒体广泛用在标题里的。这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甚至可以说是“精心选择”的数据。

为什么这样说?2019年“五一”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的官方数据是:1.95亿人次。如果今年是2亿,那就意味着旅游业恢复并超过了疫前同期水平。这将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要知道,今年清明假日的旅游数据,官方就是在与2019年相比的:1.02亿人次,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4.5%。

三天的清明节已经超过90%了,五天的“五一”再努力一把,实现转折完全有可能。同时,2亿比1.95亿也就稍多一些,不显得那么夸张,这也让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更加凸显出来。

无论是对旅游业还是整个国民经济,这个“转折点”,都太重要了。

对于旅游业来说,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基本意味着回归“正常”。这对于稳定消费者的预期,尤其是对稳定投资者的预期,至关重要。在政策上的刚性约束逐渐松绑之后,消费者的信心和预期是影响旅游消费的最主要因素。

而对于国民经济来说,旅游业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复苏的风向标。预想中的“2亿人次”或者再略高点,所代表的强大的流动性、活跃度、消费力,正是经济恢复发展所亟需的。

因此,与其说“预测”了这样一个数字,不如说,我们极度需要、渴望、期盼这样一个数字。考虑到携程海量的旅游数据沉淀、较为成熟的预测模型和算法,以及此前与相关机构的数据共享的合作关系等,这个“预测”结果很有可能是可以实现的。一定程度上讲,携程作为旅企的执牛耳者,疫情以来为行业的复苏和回暖确实做出了“大就有大的样子”。

这个特殊的“五一”,就承担着行业回暖的特殊使命。

不容忽视的风险

既然是赌,就必然有风险。

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尚未清零,虽然集中于一地,但考虑到云南是旅游大省,“五一”期间流动性较强,风险还是有的。同时,现在每天依然有境外输入病例,而且出现了多起解除隔离后又被确诊的案例,期间还有乘坐火车等情况。因此,“五一”要在超大客流的情况下确保疫情防控成果,其实还是有一定压力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甚至建议,五一假期旅行归来自我观察14天。

旅游景区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近期出现了多起景区游乐设施突发故障的事件,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这与疫情下景区长时间停摆造成的设备保养不足、人员手生、操作不熟练等因素都有关系。在“五一”的诱惑下,旅游企业急于增加业绩,对安全管理能否做到全心投入,“生疏”和“心急”的碰撞,是值得警惕的。

此外,一些景区由于长时间没有应对过大客流,对于预约、订票、限流等服务操作也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近日故宫“五一”门票预定中,出现游客付了款却显示订单取消的系统故障。虽然该故障已经修复,但一度造成了舆论漩涡。对于很多旅游企业而言,在产品和服务上需要做得更好、更有新意,否则破坏了预期,甚至会比一般情况下对企业品牌的伤害更大。而这种高要求对于那些刚刚从泥潭中挣扎出来、久疏阵仗、实力变弱的旅企来说,又是一个高难度的考验。

当然,对于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而言,在这个“五一”参与到 “不合理低价游”等乱象中,也会面临强势的监管风险,相关部门已经在找一些“典型”开刀以杀鸡儆猴。考虑到相关部门的旅游质监执法人手配置事实上比较薄弱,选择在乱象渐起阶段“露头就打”,产生强势的警戒作用,才能够避免乱象丛生而疲于奔命查处个案的尴尬境地,也符合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对于来之不易的“五一”出游,游客普遍抱有较高的期待,不过,很长时间没出去浪了,一些突出的不文明旅游现象依然需要警惕。事实上,《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也很长时间没发挥作用了。

周易水所观《周易·彖传·艮卦》有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先人就在告诫世人:该停止的时候,必须要停止;该行动的时候,也必须要行动。掌握动静转化的好时机,未来才有光明大道。

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期待2021的超级“五一”一切大吉,带来国民神情、心情从内到外的风向标式转暖变化。

附录:2021年的超级“五一”  注定将被旅游史铭记

在法定节假日中,“五一”假期可能是最“变化多端”的,已经来来回回变了4次。与春节、国庆稳定的7天假期相比,“五一”的这种灵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官方对消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反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五一”就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1天。

2000年,为激活假日经济,拉动消费,“五一”首次实行7天假期(3天假期加调休)。第一年起便形成了火爆的黄金周,与此前一年即1999年开始实行的国庆黄金周一起,让“假日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

不过,一年三个黄金周带来的巨大客流压力和下降的旅游体验,也让“黄金周”的概念备受争议,一度产生了“挺黄派”和“废黄派”之争。从2008年起,“五一”假期再次改为1天,加上调休形成3天小长假。

2019年,距离上次调整11年后,“五一”又变成了4天。这是一个临时的调整,就在2018年底发布的节假日安排里,“五一”本来还只有1天,而且不调休。但2019年“两会”后,国务院经过研究作出调整,官方理由是“顺应了社情民意,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0年,“五一”假期变成5天,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提振消费,但实际效果由于疫情原因并不明显。

2021年,“五一”假期依然保持了5天,能否变成超级“五一”,值得期待。(原题《豪赌“五一”:一场旅游产业的证明之战》周易水)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豪赌“五一”:一场旅游产业的证明之战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