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公元1613年5月19日,26岁的徐霞客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从家乡浙江宁海出发,一路走遍浙江、陕西、河南、广东、湖北、云南等19个省份,写下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古今驴友第一人。
400年后,他出发的这个日子,被命名为“中国旅游日”。
虽然徐霞客开启了一个全民共享的新型节日,但在他的年代,旅行并不是人人得享的权利。
就拿徐霞客本人来说,他之所以能够一辈子啥也不干逛遍大好山河,最重要的是有家里殷实的家底作支撑。他祖上是江阴望族,曾出过巨富,爷爷和父亲也都从商,赚了很多钱。富二代徐公子靠着“啃老”,从20多岁一直游山玩水到50多岁。他出游一般都带着仆人,帮他拎行李、干杂活。即使到后期家底花得差不多了,也有官场上的朋友给他搞到一张政府内部通行证,使他得以动用官家驿站资源继续出行。这些都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而当时一般人即使懂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也很少能如此潇洒地旅行。
一是没钱。在传统农业社会,官宦世家和商贾巨富毕竟稀少,普通家庭维持温饱尚且不易,哪来的闲钱旅行?虽然那时的景区都不收门票,但车马、投宿、吃喝,抬腿就是钱,想想就心酸。
二是没条件。当时并不存在独立的旅游产业和市场,攻略基本靠想象,路线基本看心情,没人推荐目的地,纯自由行不跟团,想发朋友圈还必须学会作诗题词。如果是一般老百姓,没读过书,没出过远门,世界对于他就是一亩三分地,让他旅行都不知道该去哪儿。
三是没心情。就算是读过书中壮丽河山的读书人,也不会有心情、有精力出门旅行。因为他们要一门心思读书考科举,在当时极其狭窄的社会上升通道里,这是他们人生唯一的可能性。别跟徐霞客比,他不需要科举,就能很好地活一生。
史册留下的总是徐霞客这样的少数精英,但真正构成历史的,却是无数沉默、平凡,但同样有权利追求快乐与幸福的“大多数”。
1613年,被历史的局限限制了想象力的“大多数”,很难想象几百年后的中国,旅行会成为每个普通人生活的日常。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50.01亿人次,平均每个人一年旅游3次还多。旅游成为一种刚需,无论阶层、身份、财富、学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旅行方式,也都愿意通过旅行去见识世界、提升自我、交流情感。
于是我们看到,每个节假日几乎都成了“旅游节”,出门旅行打破了宅家过年的传统理念,带孩子旅行成了父母的必修课,甚至有人辞职卖房去穷游世界。
这种改变是如何发生的?不妨还从1613年的那三个“没”说起。
从没钱到有钱。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普通家庭的钱袋子鼓了起来。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基本生活需求向美好生活需求转变,普通人有能力、也愿意为旅游花更多的钱。仅刚刚过去2019年“五一”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3.7%;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1%。旅行不再是一种奢侈消费,而是人人可以参与、人人享受得起。
从没条件到有条件。今天的旅游业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市场体系,提供全链条的专业服务。有钱却不知道该去哪儿玩?不存在的。只要下载一个旅行APP,就能帮你把一切搞定。从推荐路线,到订机票酒店;从对接旅行社,到私人订制行程;从提供各类攻略,到社交结伴同游……专业化的市场服务让旅行变得简单,这也是全民旅游热情高涨的重要原因。同时,政府鼓励并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出台《旅游法》,严管市场秩序,推进文旅融合,提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保障休闲时间等一系列举措。全民休闲旅游的政策、市场环境都在不断向好。
从没心情到有心情。今天的社会给了每个人更丰富的人生选择,人生有了更多的向度,精神也就更为自由。旅行对现代人来说不仅是观光、猎奇,更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旅游业的主流也正在从“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观光游,转向休闲度假游。无论是十天半月的欧洲深度体验游,还是到郊区钓鱼采摘吃农家菜的一日游,人们都能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体会心灵的放松,看到更大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从这种意义上讲,即使不能像徐霞客走遍那么多地方,但今天的人们都比这位明朝旅行家走得更远。因为旅行的普及,总是与时代进步、精神丰富、人文繁茂紧密相连。这是旅行的意义,也是“中国旅游日”的应有之义,希望未来越来越好。(品橙旅游 公孙遥)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写在第九个中国旅游日:比徐霞客走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