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近年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彩的人文景观、丰厚的历史遗存、独特的民族风情,四川民宿业发展渐成气候。作为旅游住宿业中的一支新兴力量,民宿不仅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诗意栖居”的消费空间、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感知,还通过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带动,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重塑了乡村肌理,改变了外界对乡村的刻板印象,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但四川民宿业在茁壮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一些“成长的烦恼”,亟需因势利导,才能使得点点星火成燎原之势,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四川民宿业发展有良好的基础
(一)有较好的资源基础。
民宿业对优美环境的天生取向,使得其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以及整个旅游服务产业作托底,在这方面四川优势突出。据2021年4月四川省发布的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查明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美术馆藏品、地方戏曲剧种、传统器乐乐种等六大类文化资源305.74万处,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历史遗址遗迹、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八大类旅游资源24.56万处。其中新发现新认定旅游资源6.5万余处,评定五级旅游资源1864处、四级旅游资源5250处。依托这些资源,四川开发了众多星级景区及文旅品牌。截止2020年,全省共有10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769个A级景区,其中5A级15个,4A级303个,3A级344个,2A级104个,1A级3个;共有大遗址、大九寨、大熊猫、大峨眉4个世界级文旅品牌,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竹海、大蜀道4个国家级文旅品牌。这些为民宿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二)有持续向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持续稳定增长的居民收入水平为民宿业发展提供了日益广阔的市场前景。2020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GDP)48598.8亿元,继续稳居全国第6位;同比增长3.8%,增速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相比全国的增速优势是近7年来最好水平,在前十大经济大省中居第1位,是近3年来最高位次。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22元,较上年增长7.4%,增幅居全国第2位,创近20年来居民收入增速最高排位。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在全国均排第2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46缩小至 2.40,城乡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消费市场凸显消费升级类商品较快增长的特征,全年全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783元,比上年增长2.3%。
(三)有愈发成熟的旅游市场。
民宿业的发展离不开文旅产业以及乡村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作保障。在这方面四川表现不俗。“十三五”期间,全省旅游总收入从2015年的6210.5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594.32亿元,年均增速16.9%;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吸纳超过1000万人就业,累计带动100万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在2019年,四川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就已突破3亿人次。即使在受疫情冲击的2020年,全省仍实现旅游总收入7173.3亿元,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679.1万美元。2021年全省文旅市场表现亦不俗,春节七天假期共接待游客4365.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00亿元,占全国旅游收入的10%;“五一”假期实现“爆发式”增长,文旅经济强劲复苏,全省纳入统计的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058.8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87亿元,四川跻身“热门目的地TOP10”,成都上榜“十大国内热门旅游城市”。
(四)有不断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
不断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为民宿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截至2020年底,四川公路总里程达39.4万公里、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140公里,出川大通道24个;国省干线规划里程4.1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34.7万公里,均居全国第一。内河水运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达1648公里,天府国际机场启用,正式步入“一市两场”时代,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成熟。支撑旅游发展的基础配套还在加快推进。《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四川将建成有力支撑“一核五带十大四廊”文旅经济布局的旅游交通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实现乡村旅游重点镇村通达四级及以上公路。同时,四川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旅游集散网络、咨询服务体系、推进旅游景区景点“厕所革命”、发展智能引导标识讲解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将更加完善,为民宿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有日趋完善的规划及政策体系。
一是原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已先后编制了《四川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四川省“十三五”乡村民宿旅游规划及行动计划》,并结合乡村民宿发展布局,大力推动各地完善民宿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全省民宿旅游发展水平。二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四川先后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川办发〔2012〕64号)、全国首个省级政策文件《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指导意见》(川办函〔2016〕65号)等一批政策文件,有效激发了乡村旅游市场活力。三是出台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川委发〔2019〕11号),明确要扶持包括民宿在内的一批 “文化+”“旅游+”融合创新重点产业,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1〕27号),开展“天府旅游名宿”建设,着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服务一流,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天府旅游名宿”。
二、四川民宿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四川民宿业发展现状。
1.从民宿数量及经营情况看,总体趋势向好。从民宿数量看,2020年四川共有民宿服务企业法人单位203个,同比增长28%。其中,限额以上(年营业额超过200万元及以上)民宿业法人企业12个,同比增长50%,民宿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经营情况看,2020年四川限上民宿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2819.7万元,受疫情冲击,虽比2019年略有下降,但相较于2018年增长较快,营业收入是2018年的1.7倍。
近年来四川民宿服务业发展情况
2.从分布看,主要位于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及旅游目的地周边。从民宿所在区域看,四川民宿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以及资源比较富集的旅游目的地周边。具体来看,主要分布在成都、乐山、绵阳、阿坝、雅安、西昌、南充、攀枝花、眉山、广元等地。从总量上看,城市民宿超过一半分布在成都市,乡村民宿占比较高的市(州)依次是阿坝州、甘孜州、南充市、成都市。
3.从类型看,经营主体、依托资源较为多样。按照经营主体划分,四川民宿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是家庭自由经营型。此类经营模式居民自身作为投资主体,利用自家宅基地或房屋经过改造装修后开办民宿,人员构成多为家庭成员及其亲属。这种经营类型多集中在中低端民宿,高端民宿较少。
二是共享共建联营型。此类经营模式为政府组建企业与村委会以及农户作为共同投资主体,村委会和农户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政府提供政策和平台支持,公司提供资金和管理支持,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培训。这种经营类型多集中在乡村民宿,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合紧密。
三是租赁经营型。此类经营模式是一个或多个投资主体承包租赁一定的流转土地进行投资建设,采取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外聘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客源招揽、住宿服务、餐饮服务等工作。从四川民宿业发展现状来看,此类经营模式较为普遍,但比较容易受到土地使用等政策影响。
从依托资源类型看,四川民宿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农业生产生活、农业景观为特色的农业体验民宿;以冰雪水上运动、登山探险、骑行露营等为主题的运动体验民宿;以红色、三国、民族、佛教、民俗、泡菜等文化和书画摄影等为主题的艺术体验民宿;以主要景区、度假区为依托,以疗养赏花、亲子美食为主题的赏景度假民宿;以仿古建筑风貌欣赏等为主题的复古经营民宿等主题民宿。
4.从发展阶段看,已从快速生长阶段进入到品质提升阶段。从民宿的发展路线看,民宿起源于英美,亚洲肇始于日本,随后是台湾,国内最先兴起的是浙江莫干山,其后渐次铺开。分阶段看,四川民宿发展经历了萌芽——快速生长——品质提升三个阶段:
一是发展萌芽阶段。萌芽阶段包括农家乐、家庭旅馆等形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都诞生了国内首家农家乐,这是四川民宿发展的1.0时代。这一阶段民宿主要由拥有房屋的业主对房屋进行简单装修达到入住标准,以收取床位费为主要收入来源,房间数量较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为缓解一些地区旅游住宿难的问题。
二是快速增长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民宿在硬件、服务上都有了较大改观,民宿经营出现了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服务人员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销售方式日趋多元化。2015年莫干山民宿发展成为民宿行业的旗帜,80多家精品民宿聚集在浙江省莫干山。随后,国内纷纷效仿莫干山民宿,掀起民宿热潮,资本和创业者不断涌入。2016年左右,四川民宿搜索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民宿业正式进入2.0时代,涌现出了位于阿坝理县的浮云牧场等特色高档民宿。
三是品质提升阶段。从2019年开始,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市场及资本趋于理性,四川民宿业逐步实现转型发展,更加注重服务质量。2020年之后由于疫情冲击,四川民宿业加速洗牌,大量民宿因客流量减少黯然离场、歇业撤退,但部分品牌民宿抢抓机遇,通过不断丰富业态、不断提升服务品质逆势上扬,以点带面四川民宿业步入品质提升期。
(二)四川民宿业发展特点。
1.民宿业发展两极化趋向较明显。一是中低端民宿较多,高端民宿相对较少。调研显示,现阶段四川中低端民宿占比较多,占全省民宿数量的八成左右,高端民宿相对而言占比较少,占全省民宿数量的二成左右。二是疫情导致区域民宿发展两极化。聚集在成都周边的民宿,得益于巨大的游客体量,并叠加疫情对远行的限制因素,经营状况较好,受到疫情冲击也能很快恢复,客房使用率能达到八九成左右,旺季甚至是一床难求。位于青城山片区的民宿,旺季客流量即使在现有床位基础上翻番也难于消纳。根据途家民宿数据统计,截止2021年6月,成都民宿接待游客人数同比疫情前增长28%。但是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市以外的民宿,本就客流量有限,加之疫情冲击,经营状况不甚乐观,阆中部分民宿客房使用率只有五成左右,正常情况下至少要六成才能达到盈利状态,濒临亏损。
2.民宿集群式、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趋势明显。因为单体民宿运营成本较高、人才匮乏、基础配套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四川现阶段民宿业逐渐呈现集群式、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比较典型的是在一个品牌民宿周边逐渐共生更多其他风格的民宿。这种发展趋势可防止民宿业内卷,多元共生;可传帮带,品牌民宿可带动其他民宿发展;可促进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配套的共享,节约经营成本;可抱团营销,促使游客有更多消费选择,停留时间更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目前,四川已在都江堰青城山镇、彭州市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崇州市三郎国际旅游度假区、龙泉驿区山泉镇、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阆中凤舞天宫乡村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形成了一批民宿发展集聚区。
3.民宿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突破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较高。乡村振兴既要“面子”的新兴,也要“里子”的振兴,民宿兼具这两方面的效用,有力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民宿业发展可以重塑乡村面貌,带动就业、促进增收。民宿尤其是品牌民宿的进入,经济效应的逐步显现,会带动所在地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阆中市的五龙村,原先是省定贫困村,自2016年以来,政府累计投入1.2亿元大力发展“旅游+民宿”,打造的素清民宿、野舍天下等品牌民宿声名远播,五龙村交通、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民宿通过接待、管理、农业体验等环节,可充分吸纳农村劳动力,使得村民在不背井离乡的前提下实现增收。2020年彭州市43户民宿共有各类从业人员300余人,其中从当地招聘的人员占比达80%;人均工资在3.5万元/年,高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民宿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外来消费,反哺了如农业种植、交通、餐饮等其它产业,增加了这些产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20年彭州市年民宿产业共接待各类游客20万人次,带来的餐饮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人均每天餐饮消费达100元。
二是民宿业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提升了自信心,激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动力。民宿,尤其是乡村民宿,一头挽着乡村,一头牵连着城市,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在此充分的碰撞与融合,在日复一日的实际接触中,有效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品质与精神面貌。位于成都邛崃市的守拙民宿,业主充分发挥农民对自然、农村熟悉的特性,聘用当地16名45岁左右的原住农妇做职业向导,带领游客辨草木、捡酸枣、捕萤火虫、捉螃蟹,一年四季花样不断,在丰富了民宿业态的同时,也充分激发了当地村民的自信心、积极性,古老的农耕文化重新焕发光彩,农民真正依靠自身的知识技能发家致富。在以风水文化著称的阆中,在政府的倡导、企业的运营下,在当地民宿就业的农民都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些服务人员可流畅的背诵《黄帝内经》《道德经》,甚至让来研学的北大学子自叹弗如,当地农民自信心倍增。现还开设了美学提高班,培训摄影技能等,有效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精神面貌。
4.疫情为民宿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旅游住宿业带来了较大冲击,加速了传统观光旅游业、住宿业的市场出清。疫情后大量出境游需求尤其高端消费需求正在转为国内旅游消费,这部分游客在旅游消费尤其住宿消费体验上更加注重品质化、小众化,对住宿的私密性要求更高。这与民宿的特质正好完美契合,将民宿业送上了快速爆发的风口,民宿业高质量发展迎来了全新机遇。
三、四川民宿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部分民宿证照不齐全,行业发展监管难。
一是证照办理渠道不畅。民宿创建需要“一照三证”,即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以及特种行业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取得较为容易,但特种行业许可证取得非常困难,主要因素之一是需要消防部门开具的《消防鉴定书》。但四川民宿中低端居多,没有实力安装消防设施;再者,消防许可只针对商用房,不少民宿租用的是民住房,无法取得消防许可,致使现在大量的民宿相关证件不齐全。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监管处负责人介绍,全省约有八成民宿证照不齐全。证照不齐全,就不能进入政府管理系统,监管部门就无法监管。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专门针对住宿餐饮业监管的“智游天府”平台现阶段纳入的民宿寥寥无几。未纳入监管范围,就无法享受相关扶持政策,也使得对民宿业的监管陷于先粗放发展后监管的状态,不利于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缺乏明确的监管机构。民宿产业涉及国土、消防、住建、质监、财政、公安、环保、农业、文化和旅游等多个监管部门,现阶段四川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对民宿业发展进行统筹管理。各个管理部门权责划分不明确,缺乏联动协调机制,监管乏力。
(二)民宿结构不均衡,供需两端不匹配。
一方面从目前旅游度假方式来看,观光游览型正在加快向度假休闲型转变,这种转变对住宿产品的品质感、体验感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受制于境外疫情防控,大量出境游需求尤其是高端消费需求逐渐转化为国内消费,这部分消费群体对于民宿的品质感、体验感也有更高的要求。同样得益于出境游的回流和跨省(市)游的谨慎,周边游成为人们出行休闲的首选,部分乡村民宿,尤其是基础设施较好、配套功能齐全、服务档次较高、主题性较强的乡村民宿也会迎来高光时刻。多方面的因素促使不论是城市民宿还是乡村民宿,都趋向中高端消费市场发展。但与这种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高端品牌化的民宿,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较为匮乏。供需两端不匹配,四川或将在新一轮发展中失拍。
(三)内涵特色不明显,价值文化空心化。
不同于传统酒店住宿,民宿的特质在于多样性和个性化,民宿概念的精髓在于“民”,不在于“宿”,重在能够带来主题性的独特体验。英美、日本以及台湾等民宿先发地区的成功经验也一一验证。按理说,四川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与民宿的这种需求有很好的契合点,大有作为,能够通过主题文化的挖掘,打造出不逊于浙江莫干山的民宿品牌。但实际发展过程中,四川很多民宿难以找到符合自身的特色的发展方向,即使独具特有的资源禀赋,也找不到合适打造方法,导致许多民宿装修风格、提供的服务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不能形成持续的吸引力。
(四)配套设施不完善,发展要素保障不到位。
一是土地供给不到位。目前,四川大部分民宿业主都是租赁土地进行民宿经营,部分土地存在产权不明晰等问题,不稳定性较高,潜在一定风险,且租赁成本连年攀升,影响投资信心,不利长远发展。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部分民宿没有规范的消毒和疾病防范措施,道路及路标、停车场地、通讯网络、污水管网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存在消费投诉现象,影响经营信心,从长期看也不利于民宿集聚成群,形成聚合效应。三是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服务水平不高。民宿这一行业的特性需要服务者在提供服务时要与消费者面对面,服务供给者的职业素养、服务技能、精神面貌、个人素质、新业态认知能力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目前来看,四川大多数民宿的服务人员多是就地吸纳当地农民,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也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进行专业的运营和营销,整体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五)民宿业态经营单一,与所在地资源融合度不够高。
民宿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突破口,它能够链接各种各样的消费形式,拓展民宿业态,带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与所在地实现共赢。这需要政府、民宿经营者和当地村民的积极联动。但从现阶段发展现状来看,民宿业与所在地的资源要素和经济社会融合度不够高。不少民宿与所在乡镇、村(社区)没能和谐共生,个别民宿甚至被当居民排斥,无故停水断电。大量的乡村存量资源没有被充分的调动和利用,民宿经营项目相对比较单一,经营范围狭窄。乐山市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吃、住、行、游、娱、购六大基本要素中,全市近三成的民宿只具备“住”和“吃”两大功能,个别极小规模民宿甚至不具备餐饮提供能力,仅为单项产业要素经营;部分地理环节优越或者景区周边的民宿具备“游”的产业要素,而对于“娱”“购”环节的产品和“行”方面基础设施的配置则相对缺乏,“娱”基本停留在棋牌、烧烤等简单活动,“行”主要依赖于自驾方式,“购”在民宿经营中则几乎空白,整个产业链纵向延伸不充分,横向拓展不丰富,全价值链开发深度严重欠缺。
从近几年四川限上民宿服务业经营业态情况看,占营业额比重较高的是客房收入以及餐饮费收入,2018年两者合计占比96.9%,2019年为97%。2020年,四川限上民宿服务业营业额2819.7万元,其中客房收入占比高达63.5%,餐饮费收入占比达到26.7%,两者合计占比虽低于2018年、2019年,但仍超过90%,商品销售额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占比仅分别为1.2%、8.6%。
近年来四川限上民宿服务业经营业态发展情况
近年来四川限上民宿服务业经营业态占营业额比重
(六)部分地区资本无序进入,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民宿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据《中国民宿发展报告2020-2021》显示,即使是比较好的头部区域,资金回收时间也需要8-10年。从民宿经营实际情况看,前2-3年是生存与否的关键时间节点。加之民宿较之于传统酒店更需要个性化、差异化的独特体验,种种特性需要民宿从业者不断坚守、不断深耕,善作善为方可创出好口碑、好品牌,久久为功才能实现盈利。但从现阶段来看,不少地区如绵阳市安州区等存在资本无序进入的现象,滥用山区资源发展了大量网红民宿,这些民宿在资本逐利的动机推动下盲目发展,忽略民宿的特性,追求快钱,衰败速度很快,对其他民宿冲击影响很大,不利于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四、促进四川民宿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探索政策创新,加大监管力度。
一是积极借鉴民宿先发地区优良经验,破解证照办理尤其是特种行业许可证办理难的问题。2016年浙江发布《民宿(农家乐)治安消防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对民宿(农家乐)仅从建筑结构、安全疏散和消防设施三个方面提出了消防安全基本要求,要求虽低于国家标准,却抓住了消防安全重点,能够保证人身的基本安全。业主申报时只需提供简单的资料,不要求提供房屋质量安全证明、产权证明,消防方面也只要提供包含必要内容的建筑平面示意图。申报后公安派出所实施消防安全现场检查,检查合格后由治安部门批准特种行业许可,民宿经营行政许可证从申请至到手仅需10天。四川可借鉴相关经验,破解民宿业特种许可证办理难题。二是不断加强管理保障服务。确定民宿业行业主管部门,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加强文旅、公安、农业、逐渐、应急、市场监管、消防等相关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在证照办理、消防许可、经营管理、治安管理、建设施工方面提供更有利的保障。三是积极发挥各类协会职能职责,订立行规行约并监督遵守,引导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发展生态。
(二)不断加强中高端民宿品牌培养。
一是招强。加强同国内外知名民宿创意机构、运营管理机构、营销策划机构的合作,瞄准发展领先城市和地区进行精准招商、品牌招商,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民宿。二是培优。合理引导民宿走精品化、品质化、高端化路线,重点培育乡村民宿旅游目的地及乡村民宿示范点,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满足高端消费人群对品质旅游、精品旅游的需求。通过企业龙头带动居民自营发展,形成民宿产业集群,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造势。创新宣传模式,丰富宣传载体,讲好民宿故事,推进民宿形象品牌化国际化。整合国内外优质影响资源,借助民宿领域相关专业营销或运营机构,引导设立专门的民宿发声推介机构,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等技术手段,在移动互联网进行重点策划发力,扩大区域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知名度。
(三)深挖文化内涵,促进民宿业差异化发展。
民宿被誉为是最有情怀的旅游投资项目之一,民宿如果不与醇厚的、纯粹的、原真的文化相结合,重“宿”不重“民”,就失去了民宿存在的根本。鲜明的文化特色能够有效提升注塑产品的附加值并丰富消费者体验。四川有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全面梳理资源基础上,分类指导,结合民宿的业态特色和实际,积极引导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并实现“文化呈现”,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功能设计、视觉设计、外观设计、色彩设计、业态策划、服务设计、产业链拓展等方面提升文化融入意识,植入天府特色文化元素。同时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加强民宿业经营者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设计机构的合作,探索将丰富多彩的天府文化融入民宿的细节之处的合适方法,提升四川民宿的体验感。
(四)不断加强民宿业发展要素保障。
一是加强用地保障。积极进行农村闲置房屋摸底调查,尝试对农户宅基地进行有偿腾退,将土地由农民个人住宅用地腾退为村集体建设用地,并按程序公开挂牌出让土地使用权给民宿投资者进行建设,最大程度减少土地使用风险让民宿投资者放心投资。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保障。科学规划引导民宿集聚式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投入性价比;完善公共配套服务体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补齐配套建设短板,进一步完善民宿内部和周边交通、水电气管网、卫生配套设施、消防安全设施、休闲休憩设施、体育健身配套设施、导览导视系统、通讯通信基础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旅游民宿周边环境长效管理,完善各主要地段、景点的环保设施和养护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等。
三是加强人才保障。积极推动将民宿业从业人员纳入职业分类大典,促进民宿业人才职业化发展;依托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如专科旅游学校、培训机构等,加大对民宿从业者的培训力度,如相关法律法规、卫生、安全、消防、服务等的基础培训,对民宿所在区域习俗文化传承、内涵挖掘的专业培训;由政府牵头组织区内星级酒店和旅游服务社等为民宿经营户和工作人员开展“帮带传”帮扶活动,推动星级酒店与民宿结对互助,酒店对民宿开展专业指导,民宿服务人员到酒店轮岗锻炼,进一步提高民宿整体服务水平。
(五)加强民宿与所在地融合,丰富发展业态。
一是加大民宿与所在地群众的融合,立足民宿培育集体经济,破解在地群众“看客”心里。通过成立全民合作社、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等集体经济组织,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推动群众积极参与民宿产业发展。形成全民入股、联合投资、成立村投公司等多样化的民宿投资模式,示范引领群众从民宿发展的“看客”向“参与者”转变。同时按照投资商、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比例分红,村民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持股份额分红,村民同时享有宅基地有偿腾退、土地租金和务工等多项财产性收入。
二是加大民宿与所在地资源的融合。立足所在地自然及人文资源,积极开发民宿体验新产品,引导文化体验、乡村生活、养生度假、生态观光、户外运动、商务休闲等与民宿有机融合,有效激活所在地资源。推进“民宿+非遗”“民宿+动漫”“民宿+剧本杀”“民宿+电商”等多产业融合,带动民宿附加产品和关联产业创新研发、生产销售、整合营销等。
(六)因地制宜规划,引导资本有序进入。
一是科学规划。加快构建分散与集聚有机结合的民宿空间布点布局规划,围绕城市有机更新和乡村振兴战略,客观评估城镇、乡村民宿发展的合适地区和集聚点,科学规划配置公共设施与服务资源,引导资本有序进入,杜绝盲目跟风发展,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二是政策引导。及时研究出台民宿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和扶持奖励办法,加强民宿业发展的事前、事中监管,严防无序、粗放发展,防止行业内卷。
本文所指民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行业标准(LB/T065-2019)》是指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 ㎡,主人参与接待, 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
(原题:《四川省统计局发布《四川民宿业发展研究报告》》)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四川省统计局发布《四川民宿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