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空间是人栖息的场所,旅游是人在不同空间场所的切换,是对不同空间的不同认同感。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游客自身的矛盾、纠结,造就了两种差别,一方面既拼命逃离熟悉的生活场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比如风景独特绝美;另一方面又对旅游地要求有家的感觉,有熟悉的生活习惯,比如味觉的相似或相近,住宿的放松放心。
这里,旅游对空间的要求,既要陌生的,又要熟悉的,陌生的是场景的变换,熟悉的是生活的摆布。
辛弃疾有一首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两种境界,比划到观光与休闲。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完全差异的地方,可以是观光式的短暂停留,反映“到此一游”心态,是用来炫耀的,不是用来度假的。只有一个介于熟悉和陌生之间的空间,既是对周遭的短暂告别,又不至于无所适从,处于一个不腻又相对舒服的位置,才适合较长时间的停留,找到内心的舒适。这种心态不是说给别人的听,而是留个自己的。旅游对游客来说,是找到一个不腻不烦却又相对舒服的空间。
旅游对开发来讲,是空间的优化布置。大的空间,有东南西北、海内海外之分,小的空间,有酒店景区之别。
从空间结构审视旅游的各种差异:
——山水差异。山水是大地的雕刻,这是空间的布局。每座山有每座山的样子,各不相同,但每一个湖面都长的一个样,山是褶皱的,可利用的空间很大,湖虽然是褶皱的,但湖面是平坦的,千湖一面,千山万景。山岳的水也是立体的呈现,瀑布一泻千里,白发三千丈;溪水或涓涓细流,或断崖而下,九曲十八弯,各有风骨,各有婉约。但湖泊的水是平面的呈现,顶多只是水深水浅的颜色变化。山岳旅游与湖泊旅游,山岳旅游是海拔的竞争,是空间的竞争,湖泊旅游是平面的竞争。湖泊旅游的开发,只局限于眼睛能看到的湖面,其空间是有限的,审美也容易疲劳。如果不局限于一个平面,把湖泊延伸到水底、湖底,使湖泊旅游呈现立体式,那就是截然不同的局面了。
旅游和赶路有不一样的需求,因此在开发山岳景区时,对山路的评价的不是远近,而是风景。20世纪初,江西的三清山在全国首创高空观光栈道,改变了山岳型景区的道路开辟方式,改变了山岳型景区的观光模式,极大拓宽了山岳型景区的开发空间。风景,从此有了呈现给世界的新视角。游人,从此有了任性看风景的新通道。栈道这种观光模式,一下子被全国采纳,在全国风靡,涌现在全国各地的山岳型景区。随后,升级版的玻璃栈道开始热火起来。从栈道到玻璃栈道,从缆车索道到观光飞机,都是从空间上改变观光模式。未来的旅游是什么,从空间竞争上,要飞檐走壁、要上天入地、要来去无影。
——南北差异。北方多平原,南方多山岭,平原一览无余,山地变幻多端。南方有山有水,山环水绕,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北方一马平川,水系不多。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南方的建筑风格、方言特征和风俗民情更加丰富,为旅游加分。南方旅游发展优于北方,有着大地赋予的先天基因。
中国旅游的几个现象,一个突出的是季节的淡旺季明显。春秋全国热,到了冬天就是两头热,一个是东北的冰雪,一个是海南的沙滩。这两个都是中国旅游的稀缺资源,热带海滨只在三亚,才导致一到冬季,三亚装不下,海南进不去,出不来。
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地方,在县域,在景区;但旅游的国家竞争力不仅仅依赖各地的集合、自发的建设、分散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宏观的规划、战略的布局。从大的空间布局上,要树立整体开发观,对各地资源、气候、环境、文化进行再梳理、再布局,构建有地域特色和品牌效应的集聚区、发展带。
——功能差异。旅游的各个要素,是根据功能差异来划分的。观光的园林虽然空间不大,但移步换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住宿的酒店,从殷商的“驿传”、西周的“客舍”、春秋的“客馆”,到唐朝以后的 “客栈”、“驿站”,再到现在的“饭店”、“酒店”。民宿的魅力在于两个空间,小空间是民宿自身,有别于城市酒店,是农村闲置房屋的再利用。大空间是民宿所处的乡村环境,是农业农村天然具备的乡愁。
从功能的角度看旅游空间,要区分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景区景点是开放的空间,酒店民宿是私密的空间。这两种空间的布局就要求不一样。开放的空间,私密的空间讲究“家的感觉”,要求舒适性和相对的熟悉性,比如很多酒店把灯控搞的很复杂,把电视开关搞的很复杂,私密空间里游客要找服务员教一边,增加了极大麻烦,这就极大降低了体验感。立足于空间差异的开发,体现的是旅游空间竞争力。(作者:钱同)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旅游新观:空间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