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特种兵”打卡后更累了,怎么办?

作者:品橙旅游

在社交媒体时代,”打卡式旅游”已成为一种流行病。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达48.91亿,但旅游满意度却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矛盾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被行业忽视的关键因素——旅游心理建设。

【品橙旅游】在社交媒体时代,”打卡式旅游”已成为一种流行病。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达48.91亿,但旅游满意度却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矛盾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被行业忽视的关键因素——旅游心理建设。当人们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踏上旅程,再美的风景也成了背景板,再独特的文化体验也沦为拍照素材。旅游行业发展到今天,硬件设施已日趋完善,但游客的心理准备却成为制约体验质量的最大短板。

现代人常陷入一个误区:把旅游等同于地理位置的移动。实际上,旅游的本质是心理状态的转换。没有做好心理调适的旅行者,即使身在马尔代夫的碧海蓝天前,心可能还留在办公室的KPI里。心理学家指出,真正的旅游体验需要”认知脱离”——即从日常思维模式中抽离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会随着机票预订自动获得,而需要旅行者主动进行心理建设。

微信图片_20250427091848

一、从”特种兵式”到沉浸式:旅游心态的革命

“三天打卡十个景点””24小时吃遍某地美食”——这类”特种兵式旅游”攻略在社交平台大行其道,折射出现代人对待旅游的功利心态。这种旅游方式的问题在于,它把本应放松的旅程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竞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78%的”特种兵式”旅行者回家后感觉更累,43%表示”记不清看了什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沉浸式旅游”理念。在绍兴,有游客选择住进老台门改建的民宿,用一周时间跟着当地老人学做霉干菜;在景德镇,有旅行者报名为期十天的陶艺工作坊,从揉泥到烧制全程参与。这类体验的共同特点是:慢。慢不是效率低下,而是给感官和心灵留出感受的空间。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概念在此极具启示意义——真正的旅行不是去追逐远方,而是重新学习如何”看见”。

二、轻奢式旅游:为心灵松绑的高阶形态

当旅游心理建设达到一定层次,”轻奢式旅游”便成为自然选择。这里的”奢”不是指物质消费的奢侈,而是心理资源的富足——舍得花时间、舍得放空、舍得”浪费”。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在《旅行的所在》中写道:”旅行中最奢侈的事,是在异乡的咖啡馆里毫无目的地坐上一整个下午。”轻奢式旅游有几个典型特征:一是留白,行程中刻意安排无计划时段;二是深度,可能一周只探访一个城市甚至一个街区;三是互动,与当地人建立超越买卖关系的连接。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许多精品酒店就深谙此道,它们不提供电视,却会组织客人参与橄榄收割或薰衣草蒸馏。这种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参与感能强化记忆锚点,让体验真正内化。

三、重构旅游价值观:从”去过”到”体验过”

要根治”没有好旅游心态”的问题,需要从社会价值观层面进行重构。教育领域应加入”休闲素养”培养,让年轻人从小理解”玩”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旅游企业则可借鉴”心理导游”概念,在行程设计中加入正念训练、感官唤醒等环节。芬兰的极光之旅就是个典范,导游会教游客如何用半小时安静等待极光,而不是忙于调整相机参数。

个人层面的改变同样重要。出发前,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去这个地方?我希望获得什么样的体验?我愿意为这种体验付出多少专注力?旅游作家阿兰·德波顿的建议很有参考价值:”试着在旅行中每天记下三个微小但真实的感动,它们比任何纪念品都更能保存旅行的本质。”

真正的旅游不是地理上的迁徙,而是心灵版图的拓展。没有准备好的心态,再频繁的飞行也只是身体的位移。当我们学会把旅游当作一种存在方式而非消费行为,那些曾被匆忙略过的风景,终将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照亮我们的生活。毕竟,旅游的最高境界不是”我去过”,而是”我体验过,我改变过”。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好旅游心态,确实不如不去旅游——因为真正的浪费不是留在家里,而是身在美景中却视而不见。(作者张功赞系中景职联副会长、景区实战培训学院院长)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特种兵”打卡后更累了,怎么办?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