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春分踏青正当时,3月23日,全国20余城马拉松同日鸣枪,30万跑者共赴春日之约。从武汉到珠海,全马半马遍地开花。而据中国田协公开资料显示,这个周末(3月30日)国内有超过30场马拉松鸣枪,其中还包括亚洲地区首个“轮滑+路跑”马拉松的创新赛事。
近年来马拉松逐渐成为“全民狂欢”,有的大型赛事成为“城市名片”,在带动当地文旅消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城市竞逐背后是经济提振与形象打造的博弈,更需警惕盲目跟风。
中国路跑进入“黄金十年”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自此,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中国路跑运动迎来黄金十年。
3月20日,在全国路跑工作会议上,公布了2024田协路跑工作报告,以及2025年田协路跑管理新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总赛事规模达704.86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00万人次,其中认证赛事规模471.56万人次一年消费总规模超133亿元、单个赛事报名人数达450744人。
近期相关赛事的报名数据更是将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中国路跑运动送上热点。武汉、无锡、重庆、珠海……3月23日,随着天气回暖,20场马拉松在全国多座城市起跑。
尽管赛事众多,但在路跑热日益红火的当下,仍有不少跑者遗憾“一签难求”。如2025武汉马拉松报名人数相比2024年增加了近一倍,达到45万人,而赛事的总参赛名额为4万人,中签率约为9%。
有跑友对品橙旅游表示:我在2017年成为了马拉松跑的爱好者,当时参加比赛,付费报名就行,但近两年随着“跑马”的人越来越多,不仅要看成绩,还要抽签,有些跑友为了参加比赛,除了凭好成绩进入“直通”,有的靠赞助,走了“赞助通道”……总之,现在要参加马拉松比赛,不仅要靠运气,还要靠“实力”。
除了跑友们积极参赛,各个城市也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热情。
中国马拉松官网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举办路跑赛事671场,参赛人次约656万。赛事分布范围涵盖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61个市,537个区县。仅2024年11月,国内就有114场赛事鸣枪举办,其中11月3日同时进行的马拉松达31场次。
目前来看,2025年突破纪录是板上钉钉的事,且商业运作越来越成熟。
某体育产业综合运营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马拉松赛事一般由城市、赞助商、运营商与跑友们(包括马拉松俱乐部)共同组成。虽然商业模式讲究的是可迅速复制的“产品化”模式,但赛事要持续为城市助力、为百姓谋福利,必须不断深挖城市特色,做到各具特色、迭代创新,这对于运营商是个挑战。对于一个举全市之力、各部门协调分工提供服务的赛事,现在很多城市通过马拉松比赛的方式,让更多游客以“跑马”之名来旅游,了解城市文化与历史,打造出了独特的品牌。
©摄图网
马拉松经济“小九九”
业内人士介绍,马拉松赛事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政府补贴、赞助收入、报名费及文创产品等衍生品销售收入。此外,马拉松赛事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和旅游等。例如升级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的2025武汉马拉松。截至3月23日,有7.1万人次游客因武汉马拉松到访江城,外地跑者(非武汉市)因参赛产生的直接消费总额1.17亿元,同比增长40.6%,外地跑者对赛事的拉动总效应为2.98亿元,同比增长40.2%。
而通过赛事的宣传和参与者的口碑传播,有效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也是各地政府最为看重的。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助理杨占东指出,深入探究城市竞逐马拉松赛事的深层动因,对于理解城市发展战略和体育赛事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拉松赛事作为一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活动,为城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展示平台,实现品牌价值的立体化输出。
马拉松赛道往往穿越城市的核心区域和标志性景点,如历史古迹、现代化建筑、自然风光等。参赛者在奔跑过程中,能够全方位领略城市的风貌,感受城市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赛事通过电视直播、社交媒体等渠道,将城市的美景和特色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对这座城市产生向往。以刚刚结束的无锡马拉松为例,跑者在赛道上可以先后领略蠡湖之畔的山容水意、十里芳堤的缱绻波光、长广溪的盎然春色、江南大学的青春飞扬、金融街的现代繁华、市民中心的雄伟庄严、贡湖湾的层林叠翠……最后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完成42.195公里的挑战。无锡凭借这场马拉松,吸引超42万人报名,拉动消费超5亿元,向世界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此外,从赛事的筹备、举办到赛后的衍生开发,涉及多个领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赛事筹备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场地租赁、赛道布置、安保服务、医疗保障等。这不仅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会展服务、广告传媒、餐饮住宿等,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赛事举办期间,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参赛者和观众,他们在比赛期间的消费,如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直接拉动了城市的消费增长。
马拉松赛事还能够带动体育装备制造、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最后,马拉松赛事的兴起,不仅推动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也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了全民健身与城市治理的双向赋能。
近年来,无锡马拉松和武汉马拉松通过樱花元素吸引了大批跑者和游客,而泉州、厦门、南京等地也成为各位跑友的心怡之选。“总体来看,南方城市由于城市景观优美、环境怡人而更受欢迎。”上述跑友表示。

©摄图网
办好马拉松,并不轻松
马拉松曾被喻为“中年男人的广场舞”,似乎人人可以参与,但实际上,这是一项有技术门槛和经济实力的运动,除了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更需要坚持不懈的训练。
对于比赛组织者来说,“专业性”也十分重要。近日,“马拉松职业‘私兔’最高月入4万”冲上热搜,让官方配速员(俗称“官兔”)进入大众的视野,也让更多选手认识到配速稳定的重要性。
这些专业人员只是马拉松赛事的小小折射面。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安保人员……林林总总,岗位不下几十个。
杨占东老师表示,城市马拉松赛事规模持续扩张,参与人数动辄上千甚至上万,赛程线路横跨城市多个区域,首要关键问题就是安全保障。传统安全防护模式,难以及时发现应对赛事中突发的各类状况,像选手身体不适、赛道拥堵等。借助智能安全技术,不仅能提升赛事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也能为城市树立良好形象。
为了让比赛顺利进行,他建议: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整合各类数据,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高效处理,大大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通过数据分析,还能为赛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赛事流程。要搭建集报名管理、赛事计时、成绩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推动赛事运营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赛道规划中,可参考波士顿马拉松经验,利用3D建模技术预判风险点,通过在狭窄路段增设缓冲区等方式优化路线。
完善的医疗保障不可或缺,沿赛道合理布局医疗站点,配备专业医护人员、急救设备和医疗转运车辆,并培训医疗志愿者,使其具备应急救治能力。医疗保障方面,东京马拉松的“200米医疗网格”模式值得借鉴——每200米设置1个医疗点,配备AED设备和心肺复苏专员,2024年该赛事将医疗响应时间缩短至90秒以内。
在安保人员部署上,要安排充足的警察、保安与志愿者维持秩序,在人员密集区域强化安保力量,并制定针对各类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例如,伦敦马拉松设置了“三层防护体系”:赛道内志愿者负责引导,中层保安团队监控人流密度,外围警力联动无人机巡逻,以此保障赛事整体安全。
此外,提供给运动员的食物与饮料,必须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标准,满足其营养需求,杜绝食品安全问题,如纽约马拉松与本地认证供应商合作,采用NFC芯片标签实现实时溯源补给食品,建立了食品全链条追溯机制保证食品安全。
杨占东老师强调,赛事传播绝非锦上添花,而是举办成功马拉松赛事的核心要素,深刻影响着赛事的可持续发展,是让马拉松赛事真正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一环。借助有效的赛事传播,既能扩大赛事影响力、吸引更多参与者,提升赛事商业价值,还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赛事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所以,各城市需要在赛事筹备期、比赛期间及赛后,不断激发、发布、监测、回应,以吸引新的赞助商和合作伙伴的关注,带来更多商业机会。同时收集大众对赛事的评价与建议,为后续赛事的优化提供参考。
如今,文体旅结合的马拉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给关联的行业带来了机会和发展潜力,而如何让马拉松赛事可以更深层次地与城市文化链接、让更多的跑友科学参赛、带动更多产业参与,却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
马拉松,不轻松。(品橙旅游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