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高舜礼:坐拥知名山水,景区咋难火爆?

作者:品橙旅游

近年来,随着某些国家级名号的“加身”,名山大川身价又陡然看涨,闻风而动的开发者明显多了,但结局照样是喜少忧多。

​【品橙旅游】不少地方坐拥名山大川,开发景区后却不温不火,年接待量仅数万人,节假日稍有人气,平日则少人问津,这让决策者、投资者、开发者颇为不爽。近年来,这种现象随着某些国家级名号的“加身”,名山大川身价又陡然看涨,闻风而动的开发者明显多了,但结局照样是喜少忧多。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状况,能否最大限度减少“掉坑”?

微信图片_20241010091848

这首先要从名山大川所在地怎么开发旅游说起,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旅游市场不买账,使得游客不待见、不愿去?概括而言大致有四:

整体上知名,局部则一般。如天山、秦岭、大别山、黄河、长江、大运河等,知名度都是如雷贯耳,有的近几年又获了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之类称号,更助燃了相关地方旅游开发的欲望。然而现实是冷酷的,这些地方作为名山大川的组成部分,景观价值和知名度未见得有多高。以长城为例,现在知名的山海关、老龙头、八达岭、慕田峪、嘉峪关,都是长城最为精华的点位,此外90%以上的数千里长城却无多大观赏性,这些地段若是开发旅游景区,将很难说有多少吸引力。以此类推,其它与名山大川沾边者也大都如此,若想当然把当地作为名山大川的嫡系真传,开发结果必然令人失望。

先发者居上,后发者难追。当今时代,随着各地旅游发展意识的增强,在相对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东中部地区,有观赏价值的名山大川多已开发;即使多个市县共同拥有某一知名资源,先开发者与后开发者所得效果也往往迥异,先发者占据市场优先,后发者则大多望尘莫及。如山东的蒙山,为四个县所共有,接待规模却是天壤之别;江苏的茅山,为常州金坛和镇江句容共有,接待游客远不在同一重量级;著名的孟良崮红色遗址,界乎蒙阴与沂南县之间,旅游接待则是冰火两重天;云南的老君山地处四市州之交,开发程度和吸引游客也差异明显。因此,作为近些年才想起开发旅游的后觉者,很难摆脱市场竞争的天然劣势。

市场日新月异,认识依然守旧。在旅游发展实践中,多数的后发者并未吸取前人教训,依旧停留在拍脑袋做决策上,对客源市场潮流的判断、对市场规模的预估大多凭空想象,自以为足智多谋、决断英明,其实多数情况是选择了过景业态、大路货色。譬如在悬崖峭壁或江河崖岸上,修筑悬空的玻璃观景台、过江溜索,这类业态已不新颖;有的市县还在琢磨兴建主题公园、不夜城、影视城,这对中远程客源来说,已很少有人感兴趣。就游客消费现状看,对一般化景区有兴致的日益减少,有的很在意票价的高低,超过100元门票的景区就不进;有的专挑高A级的景区前往,低于4A级的不去;有的关注历史人文底蕴,没有什么历史记载的不去;有的在意网络口碑反响,对网评一般或有负面评价的,也不会前往……这些消费选择,对一般开发水平者意味着残酷淘汰。

创新者少,沿袭者众。只要前往非知名的旅游市县,往往就会遇到旅游雷同项目,如共享国家文化公园称号的黄河、长江、大运河沿线市县,兴建了若干的文化博物馆(有的叫陈列馆),展出内容则多有重复和雷同,这便注定了游客没大兴致。此外,就是陈陈相因的老套开发或异想天开的奇葩项目,如一座与民俗节日发源相关的名山,建了很多道教文化的建筑与塑像,还把南传上座部佛教造像也移植来;黄河中游某县斥巨资仿建明清宫殿,彩塑了天下各路财神造像几十座,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半途搁浅;一知名河流穿越的东北某县,沿岸没有特别风光,也无知名人文资源,计划开发10公里河段为景区,还想进而开发夜游项目。上述项目开发的市场反响,结果都是可想而知的,必定是“门前冷落鞍马稀”。

摄图网_500969727_俯瞰湖北旅游景点大余湾八卦图(企业商用)(1)

©摄图网

那么,作为名山大川所在之市县,怎么对待旅游资源的开发,从哪些方面着眼才能减少损失?

1.立足获取综合性绩效。旅游作为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理应综合性看待和评价其绩效,而非当作栽种“摇钱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所强调指出的,“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因此,旅游资源开发不能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否则一旦项目开发失利也会影响其它功效的获取。近几年,有些市县沾边儿了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等,觉得这顶桂冠提升了当地知名度,但作为整体性自然或人文资源的一部分,其景观价值并未因此而跃升。因此,由“称号”而引燃的开发热情,更应该关进理性和冷静的笼子,即使在市场调研以后决计进行开发,也应立足于综合绩效、利民惠民,保持低票价或免门票,让百姓有所受益。

2.接轨旅游开发的国际惯例。当下我国的景区开发,常见做法是硬件投入过大、硬开发痕迹过重,致使旅游投资量甚巨,有的景区仅为争创5A级,就要花费数亿乃至更多去改善硬件。这类做法在旅游发达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也不符合资源保护的生态原则,从建设旅游强国和与国际接轨的大趋势看,应该坚决摈弃这类习惯性做法,转向重保护、重生态,轻开发、微开发,尽量压缩硬件设施的投资,避免大投入造成大损失。

3.丰富旅游项目与内涵。坐拥名山大川的新开发景区,不少项目并非新创、内涵也较空泛。譬如,作为“三江并流”之一的某江河上游,开发了临江悬空观景台、过江溜索、玻璃栈桥等,这儿虽是318国道的必经之地,但仅凭这些内地已司空见惯的项目,也未必能吸引自驾游游客停留。如想吸引尽量多些游客,就得给出更加充分的“留客”理由,如可否增加江上体验项目,像怒江中游那样尝试开展皮划桨、浆板运动,进行隔江走钢丝、徒手攀爬山岩的表演,举办野水运动项目比赛;再是开发就近的藏族聚居村落,如江对岸的布则村或数公里外的嘎玛村,让游客有观赏和体验民族文化的机会。只有把景区之内或周边项目丰富起来,游客才可能驻足停留和消费体验。

4.广开旅游资源的利用视野。名山大川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不应拘泥于开发景区之一途,而应有更广阔的多样性选择。譬如,可依据十多个部委局办出台的露营地发展指导意见,选择合适地段开发为公共或收费性露营地,以方便居民或游客休闲;可对应巨大的现实市场需求,开发为市民与游客共享的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公园,也可建设骑行绿道、步行景观道、徒步登山道,供人们骑行、徒步、消遣。

5.留得绿水青山造福子孙后代。从理论上讲,旅游资源取之不尽,但从开发实践看,资源品位有高低之分,高品位资源耗尽了,就很难再涌现。为可持续发展计、为子孙后代计,旅游资源也应该做必要的储备,而非榨干用光、不计后果。再者,旅游开发水平是与时俱进的,今日与30年前相比已有质的飞跃,与今后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相比则更会有巨大差距。因此,把有些可开可不开的资源,留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储备,是更有远见的超前意识。尤其是作为开发实力不强、市场客源暂不充足的中西部地区,应主动做一些旅游资源储备,就像保护绿水青山那样,留给子孙后代,亦是明智和理性之举。

景区景点作为观光旅游的重要业态,永远不会过景和过时;但景区之间存在高低落差,客源市场也会将其分为三类九等。因此,并非傍依名山大川的资源,就自然成为知名而火爆的景区,其中成功或失败的诀窍有很多,对于旅游后发市县来说,充分调研、专业咨询、慎重决策、避免落坑,方为积极而明智之举。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品橙旅游特约评论员)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高舜礼:坐拥知名山水,景区咋难火爆?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