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五一”高速堵车现象再次将新能源车主在自驾游中面临的充电困境暴露在聚光灯下。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新能源汽车、电动车作为旅游出行工具,充电桩需求量越来越大,“充电焦虑”日渐凸显。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新能源汽车充电是普遍紧张,现在则是结构性紧张,仅有部分热点地区排队较长。如何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政策引导和合理布局,成为了解决旅游出行“充电焦虑症”的关键。
©摄图网
密集出行下的“充电焦虑”
今年“五一”假期,自驾游成为主流出游方式。
高德数据显示,4月29日至5月2日,平台用户驾车导航至景区的总次数同比增长192%,日均驾车导航人数同比增长78%,跨省驾车出行日均人数同比增长302%。
租车方面,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国内租车订单量同比增长574%,比2019年同期增长超300%。
神州租车数据也显示,新能源汽车预订非常火热,日均取车量达去年同期3倍以上,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在密集的出游客流面前,电动汽车“充电焦虑”进一步被放大。
“五一”假期里,多位新能源车发文吐槽,旅游出行中深受找桩难、排队时间长、充电时间长、下载多个APP等问题困扰。
百度地图数据显示,4月29日零点刚过10分钟,部分高速服务区已经现充电排队的情况。其中,雅安市雅西高速石棉服务区充电站与台州市临海服务区充电站并列第一,最长排队等待时间2.7小时。
有自媒体博主发文称第一次看见充电桩排队,还叫号。另一位网友则分享了一则从北京驾驶一辆新能源车辆开往山西临汾找换电站的困境——换了四次电,跑了12个小时,让整个旅程体验大打折扣。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快速增长,旅游出行规模不断扩大,对沿线级旅游景区等充电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随着新能源车进一步普及,或许还将放大这种“充电焦虑”现象。
据品橙旅游了解,对于高速充电站出现“充电焦虑”现象,最直接原因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其次是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数量跟不上,快充技术滞后;此外,还与充电桩接口不一致等因素有关 。
此外,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应用场景还是市内交通,平常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站的充电量不高,布桩过多会造成浪费。也正是因为高速服务区充电站日常充电量较低,运营商面临盈利难,投资建设积极性并不高。
为了化解上述“顽症”,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曾多次发声支持充电桩建设。
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国际能源局联合发布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从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两个方面,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充电桩建设。
202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意见,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明确到“十四五”末,我国将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2023年2月3日,八部委就联合出台相关政策,要建成适度超前的充电基础设施,新增公用桩与公共领域新能车比例力争到1:1,高速服务区充电车位占比不低于小型停车位10%。4月19日,国家发改委也发布通知,将加快推进充电桩和城市停车设施建设。
在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看来,公路沿线充电设施建设可以有效缓解里程焦虑,弥补新能源汽车在长途高速使用时的短板,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向二三线城市下沉的情况下,预计充电桩建设运营将在下沉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旅游场景加速覆盖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驾新能源车出游,一到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除了高速服务区,景区停车场等热门出行场景的充电桩同样出现供不应求、排队等待充电等现象。
为解决旅游场景中充电难问题,各地政府、景区、酒店集团也开始加速推进新能源充电桩建设。
©摄图网
如安顺供电局通过拓展增值服务,主动挖掘意向服务商在景区建成充电设备。贵州黔冠公司负责人刘晶介绍,贵州黔冠公司主动承接并投资800万元,根据景区实际需求与度假酒店、民宿、商业综合体等客户紧密合作,在景区周边覆盖建设12个充电桩,可同时满足24台新能源汽车充电,每天最大服务量为576台车次。
三峡旅游方面透露,公司已建成并运营汽车充电桩120个,主要为公司新能源客车自用,同时也有部分充电桩对外提供充电服务。截至目前,对外提供充电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很小。
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创建条件中也均有提及“电动车公共充电设施”相关内容。特别是国家级度假区的其中一项必要条件是,配备一定比例的电动车公共充电设施。
值得警惕的是,2018年,北京蟹岛度假村东门附近的停车场,曾出现一处大规模的“僵尸桩”,约40根新能源车充电桩全部闲置,其中大部分已经损坏。
根据当年北京青年报的报道,这批充电桩是发展初期为抢占市场而大量建设的,由于重扩张、少规划,致使充电桩大量闲置——当时蟹岛度假村大多以旅行团为主,旅游大巴车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新能源私家车的数量相对较少;同时,蟹岛周边居民区并不集中,居民也不会专程跑到这里来充电,因此安装在旅游景区里的充电桩平均使用率普遍都不高。
此外,根据当时的测算,每个充电桩每天至少充满8小时,才能基本实现盈亏平衡。换言之,如果每个充电桩平均使用率都能达到30%至40%,企业3至4年左右才能收回投入成本。
一方面是景区充电桩利用率低导致商业主体盈利困难,进而丧失建桩积极性;另一方面,公共充电设施缺口不断扩大,又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
那么,旅游场景应该如何解决充电桩的“潮汐现象”?
一位不愿具名的交通领域专家对品橙旅游透露,基础设施的投资,需要考虑的是综合使用效率,并不能仅以巅峰时期来配备。特别是在旅游场景中,充电桩的利用率差异很大,考虑到投入建设成本,为了短期的峰值需求,大范围的建桩并不现实,这也导致了高峰期供应不足的现象难以避免。
该专家建议,一方面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节假日期间新能源汽车充电预案。可以参考淄博案例,以综合当地政府公共资源为主,比如政府内部、公交公司等充电站,在旅游高峰期进行调度,为大众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通过智慧旅游手段来确保充电信息实时透明度,让车主随时可以了解到各地充电点的实时情况,及时根据自身情况作为最为合理的选择。
还有一个可学习的案例是,“五一”期间,浙商集团、交投中碳和始途科技联合将移动充电机器人引入高速服务区,这是国内第一次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移动充电”设备,在节假日高峰期部署到高速服务区。
整体而言,通过充电机器人进行自动补能的解决方案,仍为时尚早。相比起这种需要结合新技术的解决方案,充电站依然是充电服务商主战场。
此外,换电技术等技术方向也值得关注。这种技术可以提供更便捷的充电解决方案,车主可以通过将电池更换为已充好电的电池来省去等待充电的时间。这种方式类似于传统燃油车的加油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充电,并且可以提供更灵活的使用体验。
然而,换电技术的普及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充电设施的建设和标准化等问题。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新能源车才能在自驾游中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品橙旅游Cici)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电动汽车“毁假期”,自驾游充电焦虑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