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在景城融合的建设中,文旅人才、文旅要素、文旅产业应该发挥特别而重要的作用,以加速提升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时尚化水平。
景城融合是后工业化和全面小康以后的新思维,是城镇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对于树立城市对外形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景城融合之景,未必是景区风景、园林风景,但应有风景之景,也应有人文之景(如清明上河图所绘),是一种没有围墙的景城交融、宜居宜游的现代城镇。这样的城镇即使去参评旅游景区的等级,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景区。
景城融合发展是时代进步的现实需要,起码具有三重必然性。
生活品质提升的要求。实现全面小康后,居民生活改善的重点,便由解决吃饭问题进而扩大到生活环境。这在还很贫穷的年代,也是这样的渐进次序,当年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话,叫“先治坡,后治窝”,也就是先考虑生产,再考虑居住环境。
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从建国到改革开发、再到新型城镇化,全国大小城市形成了上百年的建设迭代,各种建材、样式、体量、风格的建筑交织一起,实质上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的混杂。这样的城市面貌,肯定是杂乱而不美,不进行整治美化不行。
与国际接轨发展的需要。按照世界银行的口径,中国人均GDP已是发达国家水平,东部发达地区更有实力和底气,去追赶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毕淑敏《非洲三万里》记述一位外国游客对中国发展的评价,他说中国城市周边没有环城的贫民窟,这比一些发达国家还文明。当然,中国不能停留于此,应有更高的发展追求,景城融合就是更高目标。
在景城融合的建设中,文旅人才、文旅要素、文旅产业应该发挥特别而重要的作用,以加速提升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时尚化水平。
一是加强城市审美。就是让城市具有外观的美,让人看上去就舒服。对城市外观进行大的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因此必须树立审美眼光,确定城市未来的风格和面貌,坚持不懈地逐步减少不和谐的建筑,治理旧城区的拥挤杂乱,改善城乡结合部的景观,去杂乱、去拥挤、去土气、去不和谐。
确立城市的审美标准,要尊重专业人士意见,倾听外地游客的感受,体现与周边城市的差异性,以景城交融的方针指导城市改造,逐步优化城市建筑的存量。例如,城市景观区域应有自然的分割与边界,避免出现断崖式的景象塌陷;要有限高、压高和拆高的要求,不能让高楼大厦对有观赏性的区域形成合围,造成感觉压抑与不协调;要对缺乏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片区建筑,进行穿靴戴帽的“粉饰”改造,把簇新的做旧一些,把异形的做些匡正,把不和谐的色彩(如彩钢板的、楼顶的太阳能)予以遮挡或涂改。只要持续不断地加以改善,就能推动城市向景观化、园林化、旅游化发展。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时下,某些地方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行政力量加以模式化、样板化推进,大量的公共设施和临街建筑都是一个摸样,严重损伤了所固有的地域特色。要推进景城融合,首先要基于地域性的自然和文化特征,研究确定一种主体风格、定下一个总基调,从文化和旅游两方面入手,去恢复和突显地域的个性特色。
地域特色的恢复和强化,要避免过于人为化。一刀切的要求、千篇一律的风格,如一律地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律格式的对联、旗幌、招牌,一律风格的石材铺地等,都是违背生活常识的审美眼光,都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云南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县城,本世纪初还是缺乏特色的普通县城,与内地落后的小城镇差不多,而今已变为藏族文化浓郁的旅游名城,就是一个“找到自我”的成功案例。
三是强化文化印记。这是城镇内涵性的要求。只有富有文化的城镇,才会显出底蕴厚重、文脉绵长,不被人所忽视、所浅薄。在景城融合中,要格外重视本地文化、民俗文化,让文化从城市各个角落透露出来,有文气而不土气,有个性而不雷同,有魅力而不乏味。
文化的呈现,要选好呈现的载体、呈现的形式、呈现的内容、呈现的氛围,如大街小巷、居民庭院、民宿客栈、酒肆茶馆、歌厅酒吧、博物馆、非遗馆都可呈现,要把文化展示在街面上,沉浸到餐饮中,突显在节假日,贯穿到白天与夜间。北京老城区一些胡同和四合院,济南大明湖周边临街的院落,石家庄正定古城的一些街巷,大理剑川县城一些民居的对联和题画,绍兴柯桥区的鲁迅文化,都让人很容易感受到地域性的文化特色。
四是成就非景之景。一说到景,就容易让人联想到收费的有边界的景区,甚至是一些人造的特色小镇。我们与国际城市接轨的方向,以及景城融合的目标,应该是造就一大批“非景之景”,可以把它理解为城市人文景观或城市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景观。
这在国外是很普遍的,澳大利亚西南的珀斯市有一个叫弗里曼特尔的小镇,镇上有许多这样的“无景之景”:一个100多年历史的古老集市,一座开发为博物馆的老监狱,一处海鸥群集与就餐游客抢食的游艇码头。老挝的朗布拉邦被誉为 “百寺之城”也是曾作为首都的世界文化遗产,每天清早就可看到各寺院的僧人沿着固定线路排队行进,老百姓跪在路边虔诚地“啖佛”,把斋饭、粽子、水果亲手放到僧人的钵盂里,这一场面成为外地游客必须“打卡”的难得场景。我国古代更是如此,这从历代文人和画家的笔下可以感受到,就是市井风情和乡村生活,都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描绘,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
五是营造主客共享。主要指氛围与待客,一定是不欺生、不狭隘、不排外,本地人与外地人、老居民与新移民、定居者与旅游人,都能够和谐相处,做到宜居、宜游、宜业。一个城市要做到主客共享,既可以指城市的好客、大气、包容,也可以指城市拥有具体的地段和去处。
城市中的主客共享区域,有的是在景区公园之内,如北京的景山公园、天坛公园,既是外地游客密集光顾之地,也是以退休人员为主的市民合唱团、歌咏队、民乐队聚集之地;有的是在城市的中央商务区,高档酒店、写字楼、大型超市云集,是外地商务客必去之地;有的是在一些聚集性的休闲区,如北京什刹海、烟袋斜街、南锣鼓巷,上海老半斋、弄堂小馄饨等早餐馆,杭州西湖之滨的湖畔居茶楼、青藤茶馆,南京夫子庙的秦淮河周边,由于民俗文化氛围浓郁,有繁华的市井景象,特别的地域性民俗消费,从而吸引了游客与市民集聚,形成一道和谐的人文风景线。
(本文系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前社长/总编辑高舜礼先生2022年6月16日在浙江绍兴柯桥举办的“新时代•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巡礼”之“中国文旅和景城融合发展峰会”的演讲,略有增删)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高舜礼:让文旅为景城融合赋能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