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到《只此青绿》《忆江南》,以传统文化节目为代表的“新国潮”占领市场创新赛道,也使得传统文化的精髓“非遗”迎来了传承发展新机遇。
当“非遗+旅游”不再是过去单纯的赏景听故事,“非遗”的玩法越来越“潮”,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新锐潮流的重要担当。
当“国潮”遇上“非遗”
国潮,即“国风”与“潮流”的叠加,既有传统文化精华,也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相融合,代表着中国本土时尚潮流的崛起。人民网研究院发布《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2011年到2021年十年间,“国潮”搜索热度上涨了528%。
国潮热度不断攀升,与之紧密关联的非遗文化在各大消费市场中的影响逐渐扩大。
提起脸谱你会想到什么?
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物,每一个脸谱都有一段故事,其记载着的是当地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但历史总会褪色,除了墙上的装饰品和表演者手中的道具外,面具背后的意义却被人忽视。
随着“国潮”兴起,脸谱作为非遗传承物之一,正焕发新的生机。
©摄图网
安顺地戏又称军傩,是世界唯一的展演古代军旅故事的傩戏,2007年,安顺地戏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若论及地戏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三十万大军征伐在云南秘密造反的梁王,其中顾成被任命为先锋官,安顺及周边地区因战争布下三百个军事屯田村落。征南后,顾成将尸骨埋在了九溪河南岸,他的后裔21代孙顾之炎是屯堡地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去世后,孙子顾家顺接过了传承的大旗。
地戏演出时,面具是重要表演道具之一,用丁香木或白杨木精雕细刻而成,做工讲究,神态生动。
在“传统文化进校园”背景下,地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正与孩子们见面,这时,地戏面具可以供学生近距离触摸,这种表演、讲解和宣传融合的教学方式,方便年轻人学习老文化。
受疫情影响,跨省游暂停,安顺地戏依托的4A级景区安顺屯堡景区及周边景区的获客难度增加。安顺地戏团队曾想在2021年作为夜游活动进入黄果树景区等周边大型4A及5A景区,目前计划已搁置。
但安顺地戏的宣传必不可少,国家级非遗安顺地戏省级传承人、安顺市市管专家顾家顺表示,经实践发现,至2013年以来,安顺地戏传承进校园得到了丰实而明显的传承,各届人士及学校师生关注度很高,为此,顾家顺下一步正准备打造非遗地戏传习馆,其主要功能为:地戏表演、地戏研学、体验、培训及文创产品开发,一方面系统地将地戏作为产业传承下来,另一方面也为了开发新的盈利空间,从而加大对非遗保护的传承与利用。
而安顺地戏传习馆的建立,也顺应了文旅部对“非遗”传承的新要求。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表示,“十八大”以来,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要理念推动下,各地正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策略,实现非遗的时代转译与时尚传承,通过国潮赋予非遗以时代面孔。
“文旅融合政策驱动下,‘三遗’(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当今时代旅游的重要资源,文化遗产正成为各地发展文旅产业的特色消费内容与地理标志性旅游吸引物。”卜希霆说。
于是,曾经“高高在上”的非遗文化正走下神坛,走近人们身边。
“非遗+旅游”,玩出新花样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曾在相关会议上表示,2021年,非遗工作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将指导各地以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适合发展旅游的非遗项目推荐目录、非遗特色景区建设等为抓手,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并在2022年持续推进非遗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稳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积极促进非遗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不断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
2022年2月,财政部,文化旅游部发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办法》,提到保护资金由中央财政设立,用于支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工作。
多项相关政策扶持下,“非遗”进入旅游市场的方式多种多样,“玩法”也越来越多。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以“国潮风”为主题,打造了一条老北京白塔耍都特色街区,将中国传统灯笼深度融入街道中,用国潮树灯、红鱼巷机械装置秀、天幕灯笼、灯笼墙等场景营造环境气氛。同时街区以传统戏曲戏帽、脸谱为核心元素,计划布置两处舞台和沿街商亭,让戏剧与现代风格融合,见证潮流与非遗的对话。
来源:网络截图
2021年,“京剧文化之旅”骑行活动推出,游客以现代的旅游方式与京剧亲密接触,途经陕西巷、梅兰芳故居、吉祥剧院等多个打卡点,多角度、系统性、更全面地了解京剧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文化故事。
爱彼迎则将篆刻和金缮等非遗体验活动作为民宿业务的延长线,每到清明、端午传统小长假,体验非遗传统手工的游客数量飙升。
北京市彭天艺品有限公司经理、北京非遗面人彭面塑传承人彭天介绍,她将面人制作活动上线至微博、美团等社交生活平台,在爱彼迎民宿平台上也能找到相关链接活动,让体验者能在各个渠道了解面人体验课程,她的面人制作课程也得到了诸多关注。
“目前体验的人群年龄段覆盖比较广,虽然疫后外国游客减少,但面人制作课程的关注度没有下降,客人们对动手制作面人、亲身接触非遗艺术有很多好奇心。中轴线正在申遗,作为非遗传承者,我可以通过捏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物,一边让游客体验面塑的魅力,一边介绍老北京文化,让中轴线和面人这两种非遗文化用现代方式完美融合。”彭天说。
伴随在线网络发展,越来越多的在线企业也开始跨界“非遗+”。
“非遗”年轻化,还需要注意什么?
数字化浪潮下,“非遗+旅游”的火正从单纯的线下体验烧到互联网——作为虚拟经济时代的全新消费方式,NFT(非同质化代币)在非遗艺术领域看到了新的增长空间。
©摄图网
2021年,从“敦煌飞天”“九色鹿”两款付款码NFT皮肤起,阿里通过鲸探累计发行40余套数字藏品,发行总量达到300万份左右,销售额近4000万;腾讯的幻核累计上线13款数字藏品,发行总量低于阿里,约为3万份,销售额约为200万。
文旅NFT的核心吸引物是不同的文化元素,非遗是中华文化的活招牌,从这点上看,非遗NFT或将成为现代人文化消费的新潮流,非遗+旅游也将实现更成熟的结合。
在线旅游领域,2月,同程旅行与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打造“2022寻迹中华”非遗旅游专题活动,“非遗所思官方旗舰馆”同步上线,涵盖非遗文化旅游动态、国内非遗旅游资源,邀请知名非遗文旅体验官,通过视频、直播等全媒体形式分享非遗体验相关内容。
据悉,2021年同程旅行平台上中国非遗旅游关注度同比上涨46%,未来,“2022寻迹中华”将走进安徽铜陵、山东聊城、山西五台等地。同程旅行会邀请更多跨界合作伙伴,聚焦年轻用户需求,用科技和创新,传承发扬中国非遗文化。
“在非遗传承的大课题中,同程对年轻人新的旅行消费需求有较好理解,能将丰富而有文化内涵的非遗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活动,让更多的用户深入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旅行产品去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弘扬文化自信。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并喜欢非遗文化,也能够为非遗目的地新的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同程旅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非遗+旅游”的新玩法让年轻人对非遗的好感度与参与度大大增加,但若要让“非遗+旅游”产品持续保持生命力,“创新”与“人才”才是关键。
“‘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必须有效激活其内在潜能与活力,然而,各地大力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同时,其人才却面临年龄老化、思维定势等现实问题,‘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亟需‘知非遗、懂旅游、善管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卜希霆说。
对此他表示,首先,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做好“非遗+旅游”顶层设计,通过规划、政策等举措,有效推进并保障“非遗+旅游”工作的科学有续开展。
其次,有关部门需制定“非遗+旅游”人才发展规划,可持续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人才队伍建设,重视“非遗二代、三代”人才的创新培养与协同创新。
第三,活态传承是非遗的特质,在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非遗+科技”“非遗+文创”“非遗+演艺”等更多融合发展空间与领域,不断与时俱进,推动“非遗+旅游”的年轻化及多元化。
总的来说,非遗产业应利用好现在的国潮趋势,在守正中创新,完善非遗旅游产业链,吸收设计研发人才,将传统非遗产品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设计出更多“国潮”风格的周边作品。
“国潮”风起,“非遗”焕新,顺应国之浪潮,非遗正重现风采,“非遗+旅游”的融合愈加受到重视,在在线旅游企业、博物馆、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的当下,非遗艺术还应注意传承历史文化精华,紧抓时代脉络,最终打造出符合年轻人审美潮流的非遗旅游体验产品。(品橙旅游Yangqi)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顺应“国潮”风,“非遗”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