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2021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本红色旅游蓝皮书《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1)》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书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王金伟副教授统筹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是我国第一本红色旅游蓝皮书,对中国红色旅游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该书结合国家“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思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疫情防控常态化等背景,以全面、客观、专业的态度,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国红色旅游功能发挥和红色文化传承的因素及作用机制,总结了红色旅游发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红色旅游价值和功能发挥的基本思路,以助推红色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报告》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取得的新进展,共四部分:总报告,从红色旅游发展成效、红色旅游热点区域发展态势等方面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未来高质量发展建议;分报告,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红色旅游教育、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与分析;区域报告,主要展现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个区域内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情况;专题报告,对红色旅游特色小镇、红色研学旅行、红色旅游政策及相关论述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与整理。整个报告内容详实、图文结合,将宏观形势与微观情境相结合,对全国红色旅游的发展做出了系统评价与科学审视。该书的出版有助于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进一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革命精神的深厚内涵和时代意义。
1. 红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报告》指出,红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红色旅游是利党利国利民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建党百年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的重视和相关利好政策的出台,红色旅游发展基础不断完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红色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红色旅游景区体系日臻完善。截至2021年,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景区管理体系。据统计,在国家最新颁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共包含300处经典景区和18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表1),涵盖伟人故里、革命遗址遗迹、烈士墓/陵园、革命纪念场馆、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类型,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红色旅游景区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全国已培育形成浙沪红色旅游区、湘赣闽红色旅游区、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等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表1),以及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初步实现了全国红色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和协同管理。
同时,2020年10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会同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名单》,共计60个典型案例,树立了一批可学习、可复制的红色旅游景区发展典型。2021年,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以“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三大主题,将全国的主要红色旅游景区连点成线。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旅游景区体系已初步形成。
近年来,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总体上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从2004年的1.4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4.1亿人次,实现了10倍增长(图1-1)。单从游客数量上来看,红色旅游已占据国内旅游产业逾1/4的份额,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同时,红色旅游还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了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协调统一。据文化和旅游部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收入高达约4000亿元;经典景区每月平均吸纳就业人员超过1.5万人,推动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居民收入。
2020年,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全年参与红色旅游的游客仅约1亿人次。但值得肯定的是,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份多措并举,积极推动旅游市场回暖。2021年,旅游市场迎来了持续复苏,各大小长假红色旅游备受追捧。清明节假期,全国各地以“守护·2021清明祭英烈”主题,纷纷开展扫墓、祭奠英烈等纪念活动,红色旅游成为多数游客的首选。“五一”期间,红色旅游再次掀起了一股热潮,市场人气明显回升。总的来看,红色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并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
2. 红色旅游疫后恢复情况良好
《报告》指出,我国红色旅游疫后恢复情况良好,成为各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全年旅游人数较2019年骤减数亿人次,参与红色旅游的游客仅约1亿人次。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家有关部门和多省份多措并举,积极推动旅游市场回暖,红色旅游市场恢复情况良好。2021年,旅游市场迎来了持续复苏,各大小长假红色旅游备受追捧。清明节假期,全国各地以“守护·2021清明祭英烈”为主题,纷纷开展扫墓、祭奠英烈等纪念活动,红色旅游成为多数游客的首选。“五一”期间,红色旅游再次掀起热潮,红色旅游人次甚至超过2019年同期。国庆期间,红色线路、红色景区、红色旅游产品等热度再攀新高,上海、延安、韶山、井冈山等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成为旅游者出游的首选目的地。
随着红色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各地“建党百年”主题活动的开展,红色旅游不仅成为了疫后旅游业恢复振兴的“先行军”,更为旅游地经济恢复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等各类红色景区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参观游览。此外,延安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2021年开设了“东方红号”延安旅游列车,启动了“喜迎建党百年 百城共飞延安”活动并推出了系列“红色旅游+”产品,为加快旅游市场复苏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2021年6月,延安接待游客逾27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逾200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疫情造成的经济发展压力。
3. 红色旅游成为促进革命老区振兴的有力抓手。
《报告》指出,红色旅游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具有针对性强、效果显著和长效扶贫的特点,已经成为促进革命老区振兴的有力抓手。
红色旅游助力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较为适合偏远的、贫困的革命老区,具有强烈的地区针对性。例如,河北、山西的太行山、四川巴中等革命老区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将零散的红色资源整合盘活,能够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在扶贫方式上,红色旅游助力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着重于产业脱贫,针对当地的就业脱贫。自开展旅游扶贫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总结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旅游扶贫模式和优秀案例,并提出旅游扶贫能通过优化整合乡村资源,有效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
红色旅游能从物质、文化和精神等多个维度助力革命老区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发展红色旅游能够直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居民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同时,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会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服务能力培训等,这些措施将为当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助力。另一方面,发展红色旅游也是在推动精神扶贫、文化扶贫。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和红色经典故事,但由于地理区位、交通限制等因素,许多革命老区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当地的红色文化,尤其是部分流传的红色故事,仅在小范围内传播,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亟需“走出去”。发展红色旅游则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传播打破了空间壁垒,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既能将红色文化“带出去”,帮助更多群众学习革命精神;也能将其他文化“引进来”,为革命老区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激发红色文化发展活力。
红色旅游能够推动建立革命老区产业脱贫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旅游活动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意味着开展旅游活动需要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景区及基础设施、商场以及娱乐设备等产业的帮扶。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孵化一批本土企业,将农业、工业、服务业整合在红色旅游发展的产业链中,带动旅游上下游产业的共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也能促进居民就业并多渠道增加农户收入来源,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地区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这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前往革命老区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开展帮扶与技能支持等活动。对革命老区的居民进行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服务技能培训能够培养并提升革命老区人民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摆脱贫困地区发展技术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4. 红色旅游市场趋于“年轻化”。
《报告》指出,红色旅游市场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参与到红色旅游活动之中。
多年来,国家一直强调要发挥红色旅游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作用,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红色旅游。目前,党员和青少年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客群,并成为红色教育的重点对象。据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纳入统计的370家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党员干部近5千万人次;仅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就接待14岁以下游客和党员近1亿人次,占经典景区接待游客总数的25%以上。另据本课题组抽样调查发现 ,2020年参与红色旅游的游客中,25岁及以下的中青年约占50%(图1-2)。由此可见,红色旅游不再仅仅是中老年人回忆峥嵘岁月的怀旧旅游,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群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国家的提倡下,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进“红色旅游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大中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也将红色旅游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根植于学生心中。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凸显其教育功能。在2020年疫情期间,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联合中国旅游报社开展红色旅游“云课堂”,推出了12堂红色旅游精品网课,将红色旅游与云端教育相结合,发挥了红色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2021年,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嘉兴市委、市政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有来自全国622所高校的近1.5万名师生参赛,进一步引导了广大青少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5. 红色旅游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推进。
《报告》指出,红色旅游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推进,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党和国家赋予红色旅游的时代使命。2015年以来,我国陆续与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开展红色旅游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5年,中俄两国旅游部门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俄罗斯联邦旅游署关于2015—2017年红色旅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州龙州县与越南高平省签署《中国龙州和越南高平省北坡跨境红色旅游合作备忘录》。同时,2015年,广西崇左市、湖南湘潭市被原国家旅游局列为首批“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2015—2018年,以“发展红色旅游,促进中俄旅游交流”为主题,在湖南、山东等地陆续举办了4届“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对红色旅游的国际合作交流和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明确说明和部署,成为新时代运用红色旅游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遵循。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2016年湖南省赴俄罗斯的旅行社团队游客近8千人次,同比增长72.3%,而接待俄罗斯来湘游客3.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1.7%。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入境游客467.60万人次,占经典景区接待游客的1.2%,红色旅游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6. 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报告》指出,我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社会效益逐渐增强。
革命文物相关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完善。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指出,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工作、保护力度、利用途径、展示水平、传播方式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任务目标,指出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新时代意义。随后,《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2019)》等革命文物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其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在国家政策的总体框架下,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开展了法规建设工作,2021年5月,河北省通过了《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定》,成为全国首个规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对于加强河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意义重大。
革命文物资源得到系统梳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不断斗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成就了壮丽辉煌的历史。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为我国遗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其中不仅包括重要历史事件旧址、烈士墓以及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旧居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也包括馆藏革命文物等可移动革命文物。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第一批)》中,共计15个片区,涉及20个省区市110个市645个县。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全国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此外,北京、上海、天津等20余个省(区、市)也相继公布了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得到落实。在政策引领下,全国上下积极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从机构建设、经费投入、项目实施等多个方面进行落实,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革命文物机构建设方面,国家文物局成立革命文物司,全国近20个省份也相继设立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实现了中央地方协同合作;全国文物机构数量不断攀升,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0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1314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373个,博物馆5452个。经费投入方面,革命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不断增加,2018年到2020年,共有17.8亿元投入支持约600个地方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同时,各地对于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例如广东、安徽等省加大经费投入用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定期开展革命文物安全巡查工作。项目实施方面,“十三五”时期,国家文物局共实施26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开放率达93%以上,革命纪念馆等场馆总数超过1600家。各种举措将革命文物保护进一步落到实处。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社会效益增强。在2021年建党百年的时代背景下,一系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铺陈展开,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也逐渐凸显。革命文物承载着国民教育的历史使命,具有广泛的宣传作用和教育作用。通过开发革命文物旧址、博物馆、纪念馆,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拓展红色研学旅游等模式,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当代青年学习红色文化、感悟革命精神提供了契机。除此之外,革命文物保护还和红色旅游相结合,以“点”连“线”,构建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点”带“面”,驱动当地红色旅游发展,从旅游接待、企业发展、居民就业等多个方面撬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充分拓展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巩固扶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7. 创意红色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报告》指出,红色旅游的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的供给体系,创意红色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智慧旅游、创意旅游是红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红色旅游积极推动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应用高新科技,开发创意“红色旅游+”产品,受到游客的青睐。
红色旅游积极探索应用VR、AR、数字化等高新技术,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游览体验。例如,江西省积极推进VR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中的应用,“红色VR”被列为江西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科技十大重点工作之一。井冈山红色旅游VR项目、南丰县全域旅游暨红色旅游智慧平台、共青城市富华山景区5G+红色VR/AR等多个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广东省探索应用现代科技,创新红色旅游展陈和体验方式,先后推出了《华南明灯——杨匏安旧居革命史迹展》《红的文学——广东左翼作家点将录》《潮汕七日红展览(中共秘密交通线之汕头)》等主题展览,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往参观。乌鲁木齐市2018年推出了首个VR红色教育基地,将党史教育、知识普及与高科技相融合,营造参与式、体验式的环境,从多个维度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红色旅游通过整合博物馆、艺术表演、研学产品等资源,成为了旅游市场的“热销产品”。上海自然博物馆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深度挖掘区域红色资源,举办了红色合唱、红色主题演讲、科学实验秀等带有科技元素的红色旅游活动,吸引了诸多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参与。韶山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以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生涯为主线,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全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将红色革命历史、人文故事和山水实景高度融合,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故事,体会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此外,随着研学旅行的日益普及和现代技术的提升,诸多景区已采取“云游”研学基地/景区的模式,打造出多种红色研学游品牌项目和多条精品“云”旅游路线。2020年疫情的发生更是催化了“云”研学的快速发展。2020年初,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联合中国旅游报社开展红色旅游“云课堂”,推出12堂红色旅游精品网课,将红色研学旅行与云端教育相结合,使学员足不出户就能够接受红色教育,感悟红色精神。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首本《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