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2020年12月10日—12月11日,由品橙旅游主办、中国大数据旅游创新发展联盟、中博文旅融合发展研究院协办、大品营销承办的“2020智慧旅游产业高峰论坛暨中国旅游大奖颁奖盛典”在上海隆重召开。文旅部和各地文旅厅(局)领导、行业专家、全域旅游重点城市代表、企业代表等600余人齐聚,放眼国际前沿、聚焦行业趋势、推进科技创新、整合产业资源。会上,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信宏业以《“新基建”时代的“新文旅”》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信宏业
今天的我们处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每一天都在变化,每一时刻都在演进。从宏观的角度俯视,在向数字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闪烁着一些重要的亮点,今天我们所谈论的以新基建为代表的“互联网+旅游”、“数字文化产业”等就是这样一些关键的节点,它预示着或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开始,甚或会成为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划分的一个重要的代际界限。文旅之新反映在时代之新、文旅融合之新多个方面,这里所探讨的更侧重文旅与科技的融合之新。
由此,当下时代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变化”,“变化”是社会的常态,一切都在变化当中。一个是“创新”,任何行业都绕不过创新这道坎,创新几乎可以统领一切。就今天而言,“新基建”的提出也是对变化的一种全新诠释,对创新的一种扎扎实实的践行。
当下,“新基建”的发布恰处在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也许在未来的回顾中,会发现以新基建为基准,政府、产业、业者的诸多观念都发生了转变。不难想象,2020年的疫情,除了带给文旅产业难以磨灭的印记之外,“新基建”热潮也会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新基建”
这里的“新基建”,是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旅游、数字文化产业等多项宏观举措的总承。
1.“新基建”是一个时代概念
“新基建”的新是对应传统基建来说的,但它和传统基建又有本质的不同。新基建是一个概括创新、技术、应用、融合、理念于一体的综合概念。不再是单指具像的、庞大的、冰冷的硬基础设施,更多的体现一种新型的综合引领和支撑的理念。它不是单项的技术,每一项技术都只是四梁八柱之中用于支撑的一个点,用新理念相互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梁柱形成有机的结合。因此“新基建”不是由某一种特定的技术作为核心支撑的,而是以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科技整体的支撑和建立在科技创新之上的发展理念的融通。行业的数字化推进侧重各有不同,但都是由基础应用和创新应用融合在一起的,不可能以某一种特定的技术应用做引领。“新基建”的实施打造了一个浩大的蓝海,不管是技术巨头,还是跃跃欲试的年轻创业公司,都会在广阔的应用创新中找到属于他们的舞台,不会只是几家公司独占鳌头。
我们可以把“新基建”理解为一个巨人,面对一场新的竞赛,要全方位地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以适应新的残酷的竞赛环境。之所以是巨人,是因为在前期的发展积累特别是“老基建”实施过程中,他已有了健壮的体魄,这就是传统农业、基础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吃得饱,穿得暖,筋骨强健,血流畅通。但想在这场新的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一番叫做“新基建”的打理。比如说强化神经系统(互联网、5G移动通信等)、提高灵敏度(物联网等)、提升反应能力(云计算、算力设施等)、提高判断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等。当这个巨人强健的机体进入了数字化运行状态,综合能力就得到了跨代的提升,不仅为未来发展打下了新基础,也为迎接新挑战,占据了战略制高点。
“新基建”是一个时代概念,也是一个方向性的目标工程。对经济社会来说,是一个对整体经济的拉动和发展方向的预期。对信息化行业来说,是一个演化提升的综合性重大基础工程,对诸多经济产业来说,更是一个强力支撑,是一个风向标,是一个发展趋势。
2.“新基建”形成了发展靶向
有一个新的名词叫靶向发展,指的不仅是发展方向,而是精准的发展目标。
相比传统的基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当然,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持续丰富完善更新。
之所以说是一个方向靶标,不仅对于ICT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引领,更重要的是对经济产业来说,以往独自搏击的信息化建设,终于要迎来一个风调雨顺的基本发展环境,企业的行业的信息化可以融入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而社会化发展的强劲支撑,终将使信息化建设开花散叶。
可以说,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好日子来了。
3.“新基建”正引发连锁效应
“十四五”期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期、全球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持续影响期。“十四五”期间被重重打上了“后疫情时代”的烙印。
上半年的“新基建”发布,1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互联网+旅游”发展的措施。紧接着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委发文: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导向性政策一个接着一个。
这些新的举措,新的政策的陆续出台,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信号呢?从宏观层面看,一是紧盯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抢先布局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抢占发展先机和战略制高点。二是以更高的站位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演进,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面对疫情的冲击,以数字化转型推进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化危为机。
具体到近日出台的国务院“互联网+旅游”的举措,可以看到,对旅游的重视,是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的。疫情延续,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氛围下,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需要建立和培育新型的经济发展体系和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业本身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2019年国内旅游达到60.06亿人次。今年疫情之下,“十一”长假客流与消费恢复到同比的七至八成,几成国际经济疫后振兴的亮点,显示出产业充分的社会和市场基础。日前发布的2021年假期安排,也充分显示出政府的期望和预期。旅游业是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吻合的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代表,无论从我国发展现阶段正值第三产业高速增长期,旅游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角度看,还是从拉动消费、带动就业、巩固扶贫看,旅游业都具有有效的牵引和广泛的拉动作用。而且旅游业属于非生存性生活消费,不会造成社会基本消费转移,没有挤出效应,打造的是消费新空间,可持续发展。由此加深理解,对“互联网+旅游”的推出,是一步拉动国内大循环,以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大棋,旅游业作为先导抓手,是对旅游业的信任也是责任。
可以从文化和旅游部落实国务院“互联网+旅游”的指导意见,分析行业具体举措,可以看出基本原则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互联网+”为手段,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动旅游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创新,拓展旅游消费空间。这也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下,阐明了政府营造数字化发展环境的决心和具体的方向措施。“意见”明确了方向方式,包括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开放共享等多维导向,强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主基调,明确了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意见”量化示范性引领,提出在旅游景区、公共服务、线上营销等方面制定建设指南和相关要求,推进应用示范。“意见”完善相关性支撑。包括相关标准的制定,市场的监管,优化营商环境,营造适宜业态创新发展的软环境。
有一个词最近频率很高,叫做“生态”。就今天而言,多措并举,正在为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营造着越来越适宜的发展生态,但是再优越的生态也只是针对于适宜的事物,就像是再肥沃的土地筷子终归也是无法发芽的。政策期待的背后,是企业与产业的主动蜕变。
二、新文旅
1.文化旅游与社会需求
随着休闲度假旅游时代,个性化和高质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非标准化、高品质化、原生活化的旅游体验及旅居度假生活本身已成大势所趋。
文化旅游和社会需求的特点都是百花齐放、个性呈现,都是多元一体。流行鹊起的同时,未必没有经典回归。浑厚的黄钟大吕并不湮灭温婉的休闲小调。自由行主导不意味着团队没落。休闲兴起并不一定是观光过时。从这个角度上看,文化复兴也好,由生活需求派生出的个性化旅游休闲需求也罢,使我们的智慧化并不完全源自于对传统流程的现代化改造,而是要适应新的需求,新的发展,新的环境。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今天,构建新的服务场景,形成新的消费场景,是提升文化旅游市场满意度,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消费新空间的核心支撑举措。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催生了服务业态的发展,既包括服务于一二产的生产型服务业,也包括了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在数字化时代具备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分工细化,一个是对位精准。
提出“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著名论点的亚当•斯密所描绘的图景是,市场越大、分工越细,生产效率随之上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随着旅游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旅游业的分工细化,也呈加速态势。但显然,分工细化的过程与社会需求依然存在着明显的速度差,供给端大众型浅层化与需求侧专业性深度服务之间的差距尚没有明显的缩短迹象。至于对位精准,就不得不提到颗粒度或单元经济。在颗粒度经济下,在未来商业场下,“精”和“准”变成了两个最关键的词,“精”代表了生产要素的精细化和场景的数据化,“准”代表了运营流程的准配化。当每个个体的需求都能够得到精准的匹配,供需精准匹配的单元经济将会替代过去的批量和规模。
在这里可以看到选择与努力同样重要。当你的能力达到了专业的高度,就拥有了选择客户的权利,而不是让客户选择你。商业的本质,就是你永远不能够满足所有人,只有找到对的人,你的服务才更有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服务对象,服务场景,消费场景是文化旅游发展的二级要素,其中消费场景又是检验服务场景的重要标准。二级要素是构架于一级资源要素之上的活化或运营环节。这个环节承上启下,关联着社会需求和经营效果,这个环节强不强?是不是具有时代生命力?直接决定了一级资源要素的影响传播力和市场认同度。
2.智慧景区与智慧探索
景区是旅游的的核心吸引物,谈到智慧化,就不得不谈到景区。在这次疫情中,旅游景区自身阶段性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甚至形成了一个峰谷叠加。现阶段的旅游产业,是处于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过渡的阶段,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阶段,是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景区、旅游目的地,包括产品和服务,主要还是靠游客的流量支撑,策划、服务、经营缺乏深度、个性、精准、增值的能力。单纯的近乎不变的经营模式,面对突发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动荡,出现经营崩塌也就在所难免。面对疫情,以往被流量假象所掩盖的单一化经营模式和浅层次服务能力的问题充分暴露,因此,强力冲击下暴露的问题,既源于外因,也来自内因。
我们一直期待报复性反弹,但在疫情常态化形态下,疫情中社会经济生产生活都有了新的变化,预期的报复性反弹也许最终会以较为和缓的方式到来,但与疫情前的行为和模式一定会有诸多的不同。是单纯期待反弹,还是着力探求提质?旅游人都在做自己的选择,今年更多的对智慧化的关注,就是这种选择的一个答案。
智慧景区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什么地方做起?回答这个问题不难。要从景区最基础的规划、管理和运行入手;要从现有的系统和数据入手;要从面临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做起。百丈高楼从地起,即便是弯道跨越也需要有足够的距离。人的底蕴是知识,智慧的底蕴是运管理念和流程数据。看别人的信息化,沧海桑田都是一瞬。但身临其境,一切都是有过程的,一切都是有步骤的。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智慧,尽力而为是勇气。我们行业的智慧化,也一定会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进而“大展宏图”。我觉得今天我们就处在”大有可为”的阶段,对智慧化的认知形成了共识,但我们刚刚到“大有作为”的初期。这也就是很多朋友的感觉,谈起智慧旅游,感觉前景一片光明,但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智慧景区建设是分阶段的,这里所指的阶段不是我们某个项目建设所划分的分期阶段,而是按照我们的应用,或者说智慧化所起的作用划分的。按照统一的模板,统一的要求建设下来,甚至于我们拿到了颁发给我们的智慧景区的牌牌,我们就真算智慧景区了吗?我觉得应该微观上算,宏观上不算。举一个例子,当年我们的铁老大是老基建的牵头行业,建设八横八纵的全国高速铁路网,就是当时老基建的一个基础内容。为了积极推进,当时也有一个具体的要求,目的就是要让高速铁路网能够用起来,实现铁路沿线的运输快速化,拉动地区经济发展,这个要求也有具体的实现和评比规则,包括配套的车站建设,停车场及货运仓储,大宗商品铁路运输比例等等一系列指标。这些硬性的东西其实相对容易实现,但如何拉动经济业态的积聚,由进得来出得去所形成的经济模式的培育和兴起?却不是几条规则,几次评比,几块牌牌所能够代表的。所以说微观的东西是必须的,是基础的,是一种促进,甚至于就像我们一个人的基础学历,但后续的发展是难以限量的,也无法衡量的。我们真正所追求的,恰恰是后面的,也就是切切实实能带来的经营、服务与发展的变革,这才是宏观的智慧景区。
我们的每次努力和探索,永远都希望是打造出吃饱肚子的最后一个馒头。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今天行业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互联网+旅游政策叠出,我们推进行业的智慧旅游,既要善于借助形势的东风,也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还要有坚定不拔的毅力和定力。其实这些,都是智慧的核心内涵。
3.智慧景区发展与思考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回过头来盘点,我们的智慧景区建设,每一个项目,无外乎都是有限的几种模式或动因。这就是项目、探索和倒逼。首先就是把一个智慧景区的子系统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来做。以项目的目标为导向,按照计划、按照规划具体实施,最终实现项目验收。但这个项目只能称其为项目,缺乏承上启下,缺乏整体思路,就事论事,追求单一的项目效果而缺乏整体统筹。此类项目造就了景区智慧建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事倍功半,难以事半功倍。其次就是“探索”,这应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作法,但往往抱着尝试的心态,未必考虑自己的真实需求,往往是别人做了那我也要试试,由此容易打擦边球,绕开核心工作、核心流程,有时还会追求不切实际的所谓的模式创新,最终与实际的业务难以融合,造成了智慧探索曲高和寡的假象。再者就是“倒逼”,当管理,服务,经营环境等突出问题,传统做法屡不见效,万般无奈选择智慧手段,但并没有与之配套的机制融合手段作为支撑。这其实抱着的是一种病急乱投医,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效果当然可想而知。
回想我们数年来所做的智慧景区尝试,莫不是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回过头来看这样的努力效果,要么已经逐渐废弃了,这么风光一时逐步冷落,要么虽在惨淡经营但与当初设想已大相径庭。究其根本,信息化建设需要适合自身,想好再做,贵在坚持。也就是自我定位,谋定而动,持之以恒。
智慧景区应该怎么做?笼统地说,一要有社会理念和发展思维,对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对行业的发展,都要有与时俱进的了解和认知。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懂,至少是大的环节。我们需要专业的公司在技术领域、应用领域给我们以支撑,但绝不是大包大揽,须知对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最上心,也只有自己最明白。二是仰望星空与脚踏突地,我们做的是企业,做的是实业。我们追求的就是扎扎实实的服务和实实在在的收入。我们不惜余力地改变我们传统的方式,绝不是为了求炫,是为了我们实际的效果。所以要踏实设计、实施和衡量自己该干的事儿。三是整体统筹和迭代发展,信息化是覆盖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的全局性战略举措,效果出自整体,效率来自统筹。任何建设可以说都是正确的,关键在后续的运营和迭代。面对变化。任何前期的规划都不可能涵盖,唯有后期的迭代调整,才能使项目始终沿着目标前行。就像字节跳动的火山和西瓜视频,最后都不如抖音,阿里的来往,也让步于钉钉一样。再有就是对智慧景区建设的包容和培育,这都是创新改革的心态。
具体到今天,智慧景区建设要抓住以下三点。
一是借力政策东风,系统性推进相关工作。信息化是一个多部门,多行业协同的体系。政策可以转化为决心,许多悬而未决的协调问题、许多始终无解的跨部门问题、许多难上加难的卡脖子问题。以及诸如此类的资金体系等问题,都有可能出现转机。今天火热的政策氛围,给智慧旅游带来了活力。
二是寻求“互联网+旅游”的突破口。对智慧景区建设几年来的一些突出问题,核心环节、主要矛盾,借政策东风,寻求迭代,寻求调整,寻求落地。但也要遵循几个原则。这就是要“行得通,真管用,有效果”。其实每一点都是一个智慧要诀,在每一点上多用点心思,多下点功夫,都能让我们少走弯路。
三是守正创新与不忘初心。创新是智慧景区建设的主旋律。守正就是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守正不是因循守旧,创新也不是没有底线的胡来。与科技的融合,是为了提升我们的管理和发展能力。是为了以更好的服务提升消费便利度,不忘初心就是始终要回味我们建设智慧景区的初衷。
一路走到今天,文旅人的甜酸苦辣都尝到了很多,支撑走到今天的是文化和旅游已成为14亿中国人的刚需,是满足国人精神文化追求的责任感。在当今时代变革的时期,产业升级的关头,数字化到来的时刻,一个传统文旅人会面临诸多新知识、新思维、新挑战、新考验甚至是新的跨越。这是宿命,更是使命。当我们与时代同步跨过这道坎的时候,回过头来看,都会是欣慰的。(根据录音整理)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信宏业:“新基建”时代的“新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