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为提升阜阳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全域旅游格局构建及品牌提升,2020阜阳全域旅游推广月活动开幕式暨“阜阳文旅创新发展主题对话”于9月20日在阜阳富力万达嘉华酒店举办。
本次活动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指导,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阜阳市人民政府主办,阜阳市委宣传部、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阜阳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以《我的小康旅游城市梦》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昨天刚到,有媒体的同志做了一个简短的对话,他说在这样一个平原地区谈文化的旅游和发展,原因是什么?我说这地方有1100万人口,他们的美好生活本身就值得我们关注,特别是刚才孙市长介绍的有两个信息让我觉得更愿意跟大家分享的。除了宋韵颍州以外,正在淮河这样一条大河,六条支流,66条小溪基础之上,沿河流布局花卉产业,9月26号还要召开全国的月季博览会,希望那个时候大家可以再来阜阳看一看我们经常说旅游推广,经常说春季去哪里,夏季去哪里,月季花这个起来以后,每个月都可以来阜阳。
除了阜阳城区以外,包括太和,刚才听书记说了一个数据,我也是非常震惊,我们有40%的西药是在太和县集散的,这个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很了不起,如果有了人流、信息流、物流、美好的生活,我们可以来观光、休闲、度假、经商,所以我说这个地方是一个旅游投资两相宜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来关心阜阳,多来看一看阜阳。
城市
全国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我们从大众旅游向小康旅游发展的过程当中,城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中转地和集散地,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旅游强国进程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在这里我想跟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分享几组数据。
2019年,城镇居民出游人数就达到了44.7亿人次,而去年我们全国的国内旅游人次是60亿人次,占国内出游总量的74.4%,城镇居民的花废是4.75万亿,占到了国内旅游收入的83.6%。
2019年都市旅游的人数,刚刚我说的数据是都市人出去玩的,都市接待了哪些人呢,2019年都市旅游在10公里以上的人数达到了36.5亿人次,相当于同期国内游客的60.7%。即使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乡村旅游,它的游憩空间和消费的内容也多附着于都市。今年1-8月更是如此,出游距离在10-50公里的游客,乡村旅游的游客占总数的61.2%,随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我们思考新时代的都市旅游发展理念,谋划“十四五”期间和更长一段时期旅游业发展战略,我想无疑具有十分明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借此机会,向光荣书记等领导汇报三个观点,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一,我希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以后,我们的城市旅游发展的步伐能够慢一些,多听一听生长于斯、世居于此的人民的声音,毕竟1100万的阜阳人民才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无论是工作、旅行,还是休闲度假,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到长三角地区旅行的,在长三角地区,有很多现代化进程当中仍然保持着传统风韵的名村名镇,比如说西塘、周庄、乌镇等等,我都很喜欢,在那些地方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既有繁华的记忆,也有幸福的今天,成百上千年来,这些地方从未尖端过他们成长与进步的历史。政府不会因为发展旅游业而改变它既有的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制居民搬迁,居民也不会为了吸引游客而改变他既定的几百上千年的生活方式,游客来与不来,城镇就在那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这样的城镇还有很多,比如说法国的普罗旺斯、阿根廷的老虎滩等等,还有很多我没有到访的地方也是如此,正是因为这样一份淡定从容的坚守,才会让世居者不离开,旅游者常来访。
人民
我们深深地知道,吸引游客到访的可能是自然风貌,是历史文化,但决定游客体验和满意度的则是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任何时候,如果我们因为旅游让这里的人间烟火气变淡了,让原住民搬出去住了,任由外面的行商作古,把原来的住宅变成商铺,就可能到处都是一米阳光的丽江一样,最终会为新时代的旅游者所抛弃。
我还喜欢很多地方的历史文化名城,比如像绍兴、扬州、淮安等地,这些城市群星罗棋布、守望相助、共享繁荣,我是非常喜欢的。这些兼具人文底蕴、经济活力和交通便利的中型城市,无论是地理尺度,还是人口密度,都是宜居、宜商、宜文、宜游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这段时间跑了很多地方,结合“十四五”规划的调研,我能感觉到这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在发展、规划和社会共识上讲,就是极其关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再去重视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这种城市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动力是内生的,是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去的。在此过程当中,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市民的文化权益和外来游客的旅游权利,他们会重视高等级自然和人文景区、高星级酒店和度假村,以及全国影响力的旅游节事和文化项目的建设,但是他们更加重视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文化公共服务的便利化。他们重视政府在旅游规划顶层设计、领导性投资中的积极作用,也高度重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他们强调各级各类市场主体、社会机构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共建、共商、共享,他们会重视游客的消费需求和旅游市场的基本规律,绝不会单纯地迎合市场,以低眉顺眼的姿态和哗众取宠的创新去博取眼球。
事实上,上世纪后20年的入境旅游和本世纪前20年的大众旅游发展经验表明,当且仅当旅游开发的步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协调一致的时候,城市旅游才可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反,那些以旅游城市之名,把旅游置于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能的地位,靠着政府大干快上的推动,以为靠着几位策划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策划案就能吸引游客和投资,最终可能会落得一地鸡毛。
我还喜欢很多的城市,杭州、上海等一线和准一线城市,这些城市和北京、广州、深圳、成都香港等大都市一道构成了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当中亮丽的风景线。国际化大都市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我注意到像上海评出了六大文化和旅游地标,包括最有温度的生活秀带、最潮的旅游线路,把上海的进博会的场馆都作为了新的文化和旅游地标,这些地标都是可触可感的当代生活场景。我刚刚从杭州回来,杭州在西湖十景的基础上,还发布了数字经济旅游十景,它把云栖小镇、机器人小镇、图灵小镇,都作为当代旅游生活的风景。我还去看了他们把古荡菜市场都当做向游客开放的社会景点,断桥这个地方用24小时不间断直播的方式,每时每刻都吸引数十万的游客进行关注,很多年轻人在那里表白打卡,这些地方都颠覆了我们传统对景区的认知。
国际
国际化大都市的金融、商贸、物流、数字化和先进制造业吸引圈世界的商务认识打卡。我听孙市长说月季博览会,我非常感兴趣,还有书记说的太和县还有60%的西药在太和县集散、分发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商务活动,实际上旅游能够吸引游客到访的,除了自然风光以外,很大程度上和自然环境和商务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商务旅游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从机场到酒店,再到会议室的三点一线,不会只有谈判和宴请,他们会像我们的俞发祥总一样,精心打理自己的生活,体验异国他乡的质感与调性。
从戏剧场到菜市场都可能是商务人士流连忘返的空间,国际化共享的国际化大都市更容易滋养和包容文化和艺术的创新。通过自己的经历来看,我在黄浦江边看到过英国王室的盛装马术表演,也看到了当代艺术馆,看《天书》,更喜欢听彩虹室内合唱团唱的《阿妹》。未来的城市形象,不可能再是哪个权威机构给你贴上“最佳旅游城市”“休闲之都”这样的土味的标签,也不是某个打卡的地标或者是种草的线路,而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质感,是活在当下的幸福,更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我想跟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的第二个关于城市旅游规划的观点,我希望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城市旅游的规划者能够谦卑一些,在实践中少一些理性和知识,多一些感性和常识。城市演化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最早是为了经济发展,军事防御,巩固统治中心来兴建城市的。
1933年8月份,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大会通过了城市规划大纲,十年后,一个法国建筑师在此基础上完善为《雅典宪章》,1943年正式把游憩和居住、生活、工作、交通并列为城市规划的四大目标,这里所说的游憩,还不是为了游客的,是为了本地市民的,是本地市民的休闲视角。
一个好的城市,从公共绿地到社区公园,再到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再到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乃至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这是一个市民的游憩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空间意义上休闲和时间意义上的旅游交织演化的过程。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插叙格局,哈耶克讲的扩展秩序,他们都强调人类社会成长的复杂结构,总是处于理性和感性之间,两者都强调人类社会成长的自然演化的规律,使我们城市文明演化为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所共享。可是今天我们展开,我自己本人也会看过很多,评审很多城市的旅游规划成果,发展规划,项目的策划,我感觉看上去似乎有理论,也有技术,但是却书离了常识,更离开了人间烟火的生活场景。我特别喜欢旅游规划都是为当地的老百姓能够可感,方便到达的。
我去合肥看到的园艺区,非常好,离市区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在这个地方种上花花草草,还有一个种多肉的艺术家,我们叫园丁,实际上就是园艺师,网上有上百万的粉丝跟着他,看他每天怎么种多肉,这样的看上去一些生活细节的事情,难道不比地标性建筑,强行推出来的口号更容易打动人心吗?
西方有一句谚语,我们之所以流泪,从来不会因为远方的战争,而是风沙吹进了我们自己的眼睛。日常生活当中,让我们产生喜怒哀乐的,又有多少是跟特朗普有关的宏大叙事呢?很多时候还是家常里短的人间烟火,希望我们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我们的规划和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又为了人民,都市旅游才能回答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之问。
小康
经济欠发达和经济后发展地区的城市,由于消费基础的薄弱和创意投资运营人才的匮乏,文化建设不可能上来就搞那些产业大跃进,尤其不能搞看上去很美,却落不了地的规划,我希望我们的城市建设,旅游规划,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关注广大城乡居民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的公共文化需求。比如说我们的文化馆和图书馆,选址是不是可以更便利一些,项目是不是可以更接地气一些,内容是不是可以让居民更有获得感一些。
我们注意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人民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和关心的话题,是领袖有要求,人民有期待,我们搞基本建设和社会建设,包括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获得GDP的增长,更是为了1100万阜阳人民和游客的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2012年10月15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够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多朴实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想这也是我们和安徽省文化旅游厅一道研究本省“十四五”期间旅游业发展规划,来促进包括阜阳、亳州、宿州、蚌埠在内皖北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从而促进全省旅游产业均衡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我和课题组的同志说,在做旅游发展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能就旅游谈旅游,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主客共享这篇大文章做好。要着眼于城乡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把当地的休闲空间规划好、建设好,把公共文化完善好,让城乡居民有得玩、也玩得起,城市旅游发展的基础也就慢慢成熟了。
我想有了休闲的空间和文化消费的内容,城乡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城市认同感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本地人愿意留下来,愿意创业,将来还能吸引北京、上海,甚至国际上的创业者来阜阳这里,多个两百万人定居,那时候的阜阳就真正发展起来了。一座城市,哪怕有再多的所谓的旅游资源和历史传承,如果本地居民没有获得感和认同感觉以后,断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在各地调研座谈时,我经常和领导同志们说,景观之上是生活,休闲之后是旅游,目的和手段不能混淆,目标和过程更不能颠倒,本地居民的消费起来了,旅游投资和建设就有了高频消费的市场基础。等到旅游目的地建设到一定程度,又会反哺市民的休闲生活,这样一个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才会在党委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在我们的面前徐徐拉开帷幕。
现在一些城市和乡村本地居民的文化权益和休闲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我们就想动不动搞几十亿,上百亿的旅游大项目,很可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我总觉得我们所有的项目建设,一定要是双栖的,一定着眼于本地游客市场和外来游客的需求,这样才能建设好,一会儿我想看看当地的项目,和袁厅长一起去看看临泉的杂技,我想去看看当地所有本地人民生活的场景,希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的城市旅游发展理念,能够有更多的包容,在满足高端客群品质诉求的同时,尽最大的能力去关注那些大多数人的文化权益和旅游权利,包括那些身体、心理、智力方面有认知障碍和接触障碍的人。
文化是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要的生活内容,我小时候在安徽乡下的时候,经常听两句话,一个是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当然后面我去看了世界各地走遍以后,我发现很多地方也值得去,世界那么大,总要去看看,还有一句话,小时候我读书的时候,我想要学一些乐器的时候,我父母亲总跟我说,这个东西能当饭吃吗,那个时候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发达,不能当饭吃的东西,不能让我们去学习,以至于到现在,我跟女儿说,老爸一旦遇到有一些烦恼痛苦的时候,除了喝大酒,就没有别的消遣的渠道,你们还可以弹弹钢琴,可以去听听音乐会,基本上我除了会写一点文字,做一些讲话以外,带好一个单位工作,就没别的。
但是现在不是了,去年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团队给我提交一份报告,对全国十万以上的样本量调查的结果,90%的受访者认为精神和文化消费与衣食住行的物质消费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疫情期间,关上门,我们并不愁吃,并不愁喝水以后,为什么很多人抑郁呢?我今天早上刚刚讲到一份即将发布的材料,即将到来的中秋和国庆,憋了这么长时间了,一定会产生一个高峰,这个数据我们初步预测,接近去年的70%以上的市场容量,但是具体的数据,由部里面再正式发布。我们不仅要关注吃饭的问题,还要关注吃饭以上的问题,这个时候文化建设就变得极其重要。
旅游业是这样,哪些城市才是好的旅游目的地,最近有一篇刷屏的文字,湖北的一个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留下了一个留言,他说我来东莞12年了,来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它可以让我长知识,可以让我生活得更美好,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不得不会去,但我还会再来的,我觉得太了不起了,一个城市让农民工都愿意去他的文化场所,游客不愿意到访吗?当然结果还是很好的,当地的政府给这个农民工重新找了工作,我当时看了以后,跟有的领导同志说,这样一封信,比我们请多少专家学者策划的宣传更好,充分传递了一个现代化城市温情、温度、包容、共享的应有之意。
2013年《旅游法》之后,旅游成为人们的一项权利,就应该包括老年人、残疾人、语言障碍者,更应该是各级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的责任,现在我国已经有超过两亿的老年人,我们总有一天也会到老年人的行列里面去,还有八千多万群体,但是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和行业媒体上,很少听到他们的声音。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后浪们相比,很多年轻的同志,都是90后、00后,这些人长期徘徊在说走就走的智慧旅游和零付团费的劣质旅游边缘,特别是这次疫情期间,无所不在的数字化,更是成为基本技能。但是呈现在互联网上,一波又一波人在窘途的父辈们,总是在一遍遍拷问我们快速前行的灵魂。一个只关注年轻人喜怒哀乐的旅游体系,真的是小康社会的全部吗?
我很高兴看到上周CCTV的《新闻联播》有一条值得关注的消息,国家卫健委公布了工作方案,要求基层机构定期对老年人开展认知功能的评估,这是好案例,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落实。但是,这样的消息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稍微吐吐槽,昨天下了火车以后,折腾半天,扫二维码扫不进来,王区长也被折腾了半天,国家层面上要想推二维码的基础,在国家层面上,不要每个省市各搞一套,这些人,经常旅行的人尚有这些障碍,如果我80岁的父亲来阜阳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一个不能在理念上引领未来发展的城市,不可能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城市,一个不能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城市,也不可能成为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城市。一个不能让民众有参与感、获得感的城市,更不可能成为承载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旅游城市。
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融合发展,坚持多元包容式增长,系统地谋划国家、安徽、阜阳各级“十四五”期间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战略举措,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城市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旅游强国,旅游强省,旅游强市而努力奋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戴斌:我的小康旅游城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