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2020年4月8日凌晨,坚持了76天的离汉通道管控正式解除,这是我国抗疫中的一件大事,也标志着一个战疫新阶段的开始。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服务业或者第三产业,作为服务业龙头的文旅产业尤其如此。其影响之大之深远,在当代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借助大讲堂就“新基建”以及未来“智慧文旅”的发展,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点理解和看法。纯属个人思考和见解,不当之处望各位谅解和指正。
今天交流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部分:一是“新基建”与文旅产业;二是“新基建”战略下的“智慧文旅”发展;三是“智慧文旅”发展的新趋势。
一、“新基建”与文旅产业
1、2020疫情对文旅产业的冲击
疫情对文旅产业的冲击力度前所未有,波及范围前所未有,影响之深远也将前所未有。进入2020年1月,文旅行业迎来了翘首期盼的春节长假。现在一年有两个长假,春节和十一,尽管内涵和侧重点不同,但都是旅游行业的旺季。同时一年一度的冬季冰雪旅游黄金季也到来了。一众企业都为迎接游客高潮和消费高潮做足了准备,当然背后都是投资支撑。一时间,旅游服务订单“退改停”问题凸显。
景区基本处于零收入状态,餐馆、酒店、线下娱乐业的经营活动基本停止。旅游企业与旅游从业人员的压力陡增,不仅消费季的盈利预期泡汤,还面临着工资支付、贷款偿还、先期投入、订单退款、项目中断等成本压力。直接既成的影响,有两组数字可以彰显:第一组数字是2019年春节全国旅游接待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即使按照零增长,这两个数字也是庞大的产业预期。第二组数字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清明小长假,清明是春游的一个小高潮,2020年清明全国国内接待4325.4万人次,同比减少61.4%,实现旅游收入82.6亿元,同比减少80.7%。有限的几个在清明期间比较“火爆”的景区,基本都是在免门票促销。从上述两组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疫情对旅游业造成的直接既成影响,几乎是一个产业的无法承受之重。
在这次疫情之中,文旅产业自身阶段性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甚至形成了一个小的叠加。现阶段的文旅产业,是处于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过渡的阶段,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阶段,是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景区、旅游目的地,包括产品和服务,主要还是靠游客的流量支撑,策划、服务、经营缺乏深度、个性、精准、增值的能力。单纯的近乎不变的经营模式,面对突发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动荡,出现经营崩塌也就在所难免。面对疫情,以往被流量假象所掩盖的单一化经营模式和浅层次服务能力的问题充分暴露,因此,冲击中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当然,疫情中也彰显出积极的一面,面对疫情,文旅产业表现出了十足的韧劲。政府加强了危机管理,一是引导旅游业化被动为主动,把握疫情各阶段的动态和实机,审时度势,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做好有效应对。文化和旅游部很早就发布了景区开放标准,有了一个方向上的指南;二是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为企业排忧解难,在税费减免、利率优惠、用工保障等方面出台了灵活而及时的扶持措施。疫情伊始,文化和旅游部就推出了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暂退政策,为急需“活钱”续命的旅游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企业自救相较于2003年“非典”时期,无论从经营能力,或是应急应变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面对前所未遇的大疫情,展现出一个成熟产业的内涵和厚度。
从某种角度来说,疫情是一块试金石,没有一个机遇中缺少风险,也没有一个险境里没有机会,正确的选择和把握是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2、抗疫与文旅产业的复苏振兴
刚刚过去的3月的最后一天,国家统计局发布数字,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在2月经济活动受到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明显影响的基础上大幅上升了16.3个百分点。这样的强劲回升,使我们对疫后经济的回暖有了一个支撑信心的硬性指数。
俄罗斯有一位经济学家奥列格波格丹洛夫,他表示中国经济的复苏速度令人惊讶,指数甚至高于疫情之前。3月制造业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2%和52.3%,较之2月份的35.7%和29.6%,现在服务业与制造业都在快速反弹、快速复苏。
就当下而言,文旅产业的复苏与振兴取决于国内外疫情发展态势,而非单纯取决于产业自身,这是公认的事实。一定要认识到,与人的衣食住行、医疗求学等基本需求相比,文化旅游是享受型消费需求,而非生存型的生产性消费需求。同样是服务业,以此分类在疫情面前也分浅度影响和深度影响。只有社会生活基本复原并进入常态后,文旅消费才有可能大幅度恢复。特别是长程旅行,依赖于安定平稳的大局环境,当前离我们的期待应还有一段时间。
现在我们可以来研究疫后文旅如何复苏和振兴,但无法预料何时能够步入常态,尤其是在世界疫情尚在蔓延之时。我个人对当前文旅产业的态势有四个词的认识,就是:顾大局、渡难关、练内功、谋发展。
首先,顾大局。要积极配合并主动参与疫情防控,比如风险评估、有序开放、线上预约、实名入园、强化疏导、流量控制等。疫情当前,要做好发展与生存、大局和个体的统筹,要审时度势,文旅企业一定不要跟现实较劲,更不能跟现实叫板。
第二,渡难关。在疫情面前,企业冷暖自知。疫情冲击下面临的现实困难也必须要面对要解决,只有活下去,才能谋发展。渡难关的方式有很多,企业也是“八仙过海”。有一家五星级饭店,本来每天给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定制肉包。结果没想到,疫情期间高星级饭店的这个快餐肉包,大受好评。几天之后,肉包由一天生产3000个一再翻番变成了一天生产19万个,每天仅此销售额就超过100万。在这个关键时候,每家企业都拿出了同舟共济渡难关,千方百计求生存的决心和智慧。
第三,练内功。任何一家企业,任何一个地区,都存在自己的长板与短板,只不过长板与短板被熙来攘往的盛况所掩盖,被忙忙碌碌的流程所忽略。当今天终于慢下来静下来,我们也回顾一下反思一下,我们到底该“扬长”的是哪块板,“补短”的又是哪块板,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排浪式发展的阶段,有流量的景区就是成功的景区。但是今天冷静下来思考,我们是不是经过了科学的体系的论证,是不是有创意,是不是有规划,是不是有好的经营模式,是不是有符合自身的发展方向,都是未及细想或者未及想透的。我们建一个景区,到底是圈人还是圈地,有没有核心受众,有没有自有的核心文化和核心粉丝,文化内涵是什么,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度又是什么。常说危难吐真言,面对疫情,是冷静下来思索的最佳时刻。
第四,谋发展。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前四十年主要是顺势而为,讲“发展”讲得多,“谋”想的相对少。如何定位,如何提升,如何顺应都需要冷静的“谋一谋”。这段时间,看到了几个景区和博物馆的在线5G直播,也看到很多企业思路在转变、立意在转变、方向在调整,我觉得这是挫折教会我们成熟。企业不会总是顺风顺水,总是靠第一桶金生活,必须学习与时代同步,甚至要敢于引领时代。要剖析价值,深度服务,细分受众,强化文化黏度,实现多元经营。
我们不能每到突变的时候,总是抱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今天的囧境,有外部因素、有产业特征,但更有自身的底蕴不足。今天的“新基建”,为产业的社会化、时代化提供了一个借力的契机。疫情之后,活下来的是强者,飞起来的是智者。对高度社会化的服务业态来说,疫情留给我们的,既是复苏,更是振兴的起点。
3、“新基建”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转入主题之前,先谈一下 “新基建”。
“新基建”是当下非常热的一个词,很多人都对“新基建”投入了极大的热忱。我也是以一种期待,一种兴奋,迫不及待的想去了解有关“新基建”方方面面的进展。
首先,“新基建”到底指的是什么?
“新基建”是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与推行多年的老“基建”相对应。是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和“两个强国”建设战略要求,以技技创新和产业应用驱动,具备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等特征的一系列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总称。也可具体理解为是面向现代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支撑数字的感知、连接、汇聚、融合、分析、决策、执行、安全等各环节运行,并提供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由此,比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科技是“新基建”中的“新”,产业体系是“新基建”中的“基”,“新基建”就是要构建支撑技术创新支撑下的产业应用创新发展的和谐的新型数字生态。
其次,推进“新基建”的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 “新基建”是为了占领科技创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适应数字化变革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体发展战略从“跟跑”到“领跑”的全局性战略举措。可以说,推进“新基建”,就是希望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征,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可持续提供底层支撑和倍增效应。
当然,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大力推进“新基建”,也存在加大投资,拉动经济恢复的双重作用。
第三,“新基建”与传统“老基建”的差异是什么?
与以交通、能源、基础通信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硬和实”为主要特征的“老基建”不同,“新基建”以5G通讯、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建设重点,特征是“软和通”。“新基建”更突出支撑产业升级和鼓励先行先试,更突出政府对全环节的软治理,更突出区域生产要素整合和协调发展等。打个比方,如果认为传统基建在社会经济中主要体现在“壮筋骨”的硬实力,那么,“新基建”就是“强体魄”的智力+体力的综合体现。
同样,在对疫情之后经济的拉动方面,“老基建”在万物互联、人机智联、数字化时代的开启之时,引领发展局限明显,力有不足。
“新基建”不仅具有“老基建”的公共性、基础性等特征,还具有现代数字经济的快速迭代、泛在支持、融合创新、智能引领、安全至上等内在特点。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乘势发展。
转入正题,“新基建”对文旅产业的作用是什么?
“新基建”对于文旅产业来说,既有战略意义也有战术作用,具体分为解难题、促升级、搭快车。
一是解难题。文旅产业期盼高质量发展,但必须解决好眼前存在的服务、监管等问题。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文旅产业的社会化属性,导致产业数字化基础薄弱、社会化共性支撑力度不足等痼疾一直难以解决。交通有自己的专网,有自己的数据体系,公安、金融也是一样,都有一套科技支撑下的模式创新应用体系。但是文旅产业始终没有,原因有二,一是我们的产业没有边界,无法靠自身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体系。二是我们的产业融于社会,社会化的共性数字支撑靠单一的经济产业难以建立起来,也就是说,现有的社会化共性数字支撑力度不足,是文旅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前置障碍,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当然近年也在逐步改善,比如智能手机的社会化普及,为文旅行业游客大数据应用和行中在途服务提供了社会化共性支撑。“新基建”解决了一个单凭行业自身难以解决的发展环境问题和基础支撑问题,为文旅产业解决当前难题打造了社会化数字生态。
二是促升级。推动文旅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服务新模式,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当今文旅产业满足社会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希望,文旅产业从政府到企业都在孜孜以求,从网上培训、5G直播,到AR、VR尝试,都在希望尽自己的力量,从点积累到面突破。但今天的数字经济是全社会的互联互通,不是几项先进技术的叠加,而是要建立一种促进先进生产力萌发的生态,这种生态是归集技术创新,支撑模式创新,服务于新型生产力,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因此产业智慧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由点创新到面应用,由术而道的环境提升。而仅以“新基建”方向之一的“边缘大数据中心”为例,其共享的交通、住宿、出入境、金融消费等实时数据就将为文旅产业数字化服务和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支撑。
由此,对于文旅产业来说,“新基建”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升级发展的一个强力突破。
三是搭快车。“新基建”解决的大多不是针对性强的具体产业问题,而是产业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对文旅产业来说,“新基建”不是修车,而是铺路,不仅是某一个个体的自身改善,更多的是改善发展环境。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时代化,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很难做到产业和社会的融合。
“新基建”是难得一遇的搭快车机会。“新基建”能够解决条块分割下,技术创新支撑模式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效果不显著的问题。人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之所以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核心问题就是缺乏彼此联通,彼此支撑,个体应用难以产生效益,没有效益难以持续发展,好的应用好的技术千呼万唤不出来,也就不足为怪了。“新基建”是社会化数字基建,基建是共性的,是所有个性应用的核心支撑。“新基建”是打通关键枢纽,突破核心环节,联通个性应用的社会共性支撑,因此,新基建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来说,是一个解决基础支撑短板的契机,也是一个有成效的助跑器。至于谁能捷足先登?就看哪个细分领域、哪个业态与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融合得好,就越能有效的贴近‘新基建’车道。
我以为,文旅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是产业所需,发展所需,更是社会所需,“新基建”,为文旅产业奔向这个目标铺就了快车道。
二、“新基建”战略下的智慧文旅发展
1、“新基建”的科技创新内涵
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个性迸发的时代?创新迭起的时代?我觉得都对,但好像都没有点到根本。归根到底,这是科技创新的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一位名为贺东招二的作家,写了一本《全金属狂潮》的书。这本书也许名不见经传,但是里面有一个概念热了很久,这个概念叫做“黑科技”。也就是我们理解不了想象不了甚至于不明白的科技创新应用,寓意是完全超出了我们常规的想象。
但今天,“黑科技”这个词越说越少,为什么?因为今天,黑科技比比皆是、摩肩接踵。所以,科技的爆发,为科技创新应用,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持续不竭的动力。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今天这个变幻万千的时代,我觉得贯穿始终的就是“创新”,“技术创新”进而“应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产业体系创新”、“社会结构创新”,无一处不被创新导向。
“新基建”瞄准的恰恰是两个词,第一个词是“科技推动发展”,就像当年的互联网,打造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第二个词是“整体拉动”,既要用“新基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更要用“新基建”拉动社会经济各行业跨越式升级。“新基建”不仅做了基础支撑,更重要的是为准备好的行业、有准备的产业提供一个优先腾飞的跑道。
新基础设施+共性支撑+行业应用,覆盖了一二三产和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涵盖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经济整体的支撑和应用都在其涵盖之中,比如说以5G通讯、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建设重点的七大领域;包括基础网络、基础数据、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基础平台、基础应用等的八大基础。其目标就是构建涵盖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等体系化支撑平台,强化应用模式创新,提升新模式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也就是不仅要站在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还要强化以科技创新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上台阶的力度。
单纯科技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社会问题。但科技撬动了新的发展动力,发展是化解任何问题,包括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
2、智慧文旅的创新与尝试
科技带来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变、市场的转变、发展观念的转变,所有这些转变的根本,来自于科技创新。我们知识的来源,经验的积累,对世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模式,都随着科技创新得到了一个新的提升,甚至于一个新的质变。
既然提到了认识和实践的模式,我们之前经常说的一句话“一是要认识世界,二是要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找到和发现规律,遵循事物的规律,进而才能科学地改造世界。在这里我举两个应用的例子。
一个是游客流量和行为分析,我想说明的是科技创新应用助力正确的认识事物。
回顾几年来的实践探索,智慧文旅在这方面的创新,也做了很多。第一步是了解真相、认识事物的过程。了解真相真得很难,因为我们人的认识过程,对于缤纷的世界来说,永远是小样本空间。例如我觉得30年的积累,对于一个行业已经可以说看得很透了,但是在真正的数据分析面前,才发现我所认识的,我所形成的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体系,可能仅是产业中的一个特例而已。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某个地区有一个知名景区,我问一位当地同志,说这个景区在节假日期间本地人来得多还是外地人来得多?本省人来得多还是外省人来得多?然后这位同志就好奇的看着我说,你怎么能问出这种问题来呢?假日期间本地人谁去凑那个热闹?本省人谁去凑那个热闹?去的都是外地人!不能说95%,85%总有吧!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但是我们真正从科学的数据来看,恰恰是本地人多,本省人多。有很多的认识、多年的经验,在真实的数字世界面前不具备普适性。
一个景区动态的到底有多少游客流量?我们可以通过闸机、导航软件后台很清楚的知道,也可以通过运营商的基站数据很清楚的知道。我们不仅可以知道一个景区的流量、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流量,我们还知道这一个景区,景观差异和分布区域不同,每个区域的人流情况,以便于及时疏导、及时管理。同时,我们还可以知道在各个区域内有哪些个体的活动超出常规,超出常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能禁止攀爬的地方有人在攀爬,危险区有人在运动,文物有可能被破坏,这些都是引领安全监管工作导向的主要线索。
我们还可以知道周边的流量,一个景区、一个博物馆,其周边的流量往往和这个景区或者博物馆之前或之后的流量密切相关,既可能是洪峰来临前的阈值,也可能是人流疏散后的消散,周边流量也很精准。
我们还可以知道来源流量,例如景区有一万人,哪些来自山东,哪些来自河北,哪些来自河南。比如,我们可以用通讯基站的数据,即便你是北京人拿着上海的手机,我们仍然知道你的常住地,也就是就职和居住地,我们称为“职住信息”。如果你三个月内住在北京,无论你拿的哪个省份的手机号,来我这里旅行,我仍然认为你是北京的游客。同样,你在一个景区或博物馆或旅游设施,在一个服务门店,你的滞留时间是多久?是待了30分钟还是两个小时?这既取决于我的经营黏度,也取决于你的文化倾向。当然,服务类别、消费习惯,都可以做出一系列精准的判断。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实采数据,而这一数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的变化,随着消费习惯、收入、文化水准的不同而变化,这些变化是难以用传统思维的人脑去通过时间换空间来在有效时段内做出结论的。认识世界的目的是希望找到规律改造世界,但是真正想改造世界,我们必须有更通畅的感知、分析、反馈、完善、新的感知的一个闭环过程。
另一个应用的例子是量化营销和效果反馈,我想说明的是科学助力正确的改造事物。
“量化营销”是把模糊化的形象化的营销变成清晰的数字化的反馈。旅游离不开营销,今天有非常多的手段,包括视频直播、小程序等等,都是时代化的产物。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受众,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好的令人过目不忘,差的就效果寥寥。营销是文化创意的开始,好的开始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在量化营销之前,我们想的最多的就是做了多少广告,花了多少钱,频道、时长、收视率,点击、浏览量、转发等等。这种推算是粗放和初步的。今天举例要说的是五个场景,四个阶段,三个程度。也许量化的还不够细,进一步的细化取决于数据支撑和分析算法。
五个场景,就是营销受众要与营销目的、内容、形式密切结合。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向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不同模式,用适合这个场景的模式,用颗粒经济的模式,以期收到最大的效果。何为合适?取决于初始分析和数据反馈。
四个阶段,我们不能把游客简单分为来或者不来,客源地需要持之以恒的培育和巩固,四个阶段是“认知、认可、认同、认购”,未知、成行不包括在内,显然这是一个对目的地逐渐加深认识的过程,其实,游客就是这样培养的。
不同的阶段,营销效果也是可以衡量的,我可以告诉你“你的景区在这个城市的认知度提高了八个百分点”,那么一年后两年后呢?这是一个科学体系的事情。
有了“五个合适”与“四个阶段”,我们还要考虑“三个程度”。第一个程度叫“送达率”,我的技术模式是否送达了预期受众?第二个程度叫“粘合率”,送达了,是弃之如敝履还是如获至宝?是否对受众有用?第三个程度叫“转化率”,从一无所知到认知是转化,从认知到认可也是转化,也可叫做进阶率。
这是实实在在的量化营销和效果分析。无论是认知还是实施过程,我们都在做尝试,而这些恰恰是“智慧文旅”以及文旅产业的难点,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应用模式,都试图在难点上有所突破,因为“智慧文旅”就是要尝试解决以传统的思路和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
所以说,服务的核心是“到位”,也就是引领的能力,这是业态最有效的一个指标。其他的指标,我觉得都要服从这一指标。
3、智慧文旅发展的新机遇
疫情期间,以新技术为支撑的线上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宅在家,云服务,文化和旅游部开发了“线上剧场”,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的剧目,不用出门,这就是典型的云端应用。也有人说,饼就这么大,都是存量竞争。其实服务业创新竞争,带来的多是增量。宅在家享受,是一种新习惯,去剧场,会是一种新时尚。相互促进也未可知。
同样,线上购物、线上办公、线上游戏、直播娱乐、付费影视、线上咨询、远程医疗、在线教育,这种变化在文旅产业也得到了体现,许多旅游目的地和企业开始逐渐加码线上主题日策划、宣传普及等内容,博物馆云观展、景区云旅游、云直播也受到了关注,一些在线文旅企业积极联合相关企业,灵活拓展企业的经营边界,通过线上业务的拓展来降低经营损失,我觉得很多企业都做的非常好。这些变化推动了观念认识与技术应用的实践,如果能够把这些短期的应用效果放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传统文旅数字化融合的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文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个普适问题,也是比较难啃的骨头,就是开放型社会化产业数据融合问题。文旅产业和海关、公安、金融最大的不同,在于产业是一个开放型社会化产业,几乎社会的各个角落林林总总,数据和内容反馈对于产业来说都有价值,可以说,文旅产业没有边界。由此这种跨行业跨流域的数据融合就是一个大的问题。
行业的数据化和社会的数字化以融合形式存在,天生的结合在一起。比如,酒店入住都要扫身份证,这是从安全管理的角度由公安部门来管,这样数据就融合在一起了,但是文旅部门拿不到这个数据。交通数据,文旅部门也拿不到,入境口岸实时的有多少人出入境,最准确最实时的数据文旅部门也拿不到,消费数据呢?从银联能拿到信用卡的消费数据吗?所以,智慧应用的星星之火难以燎原。这些既是“智慧文旅”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行业或企业应用中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因地制宜另辟蹊径就能够见效的。今天,有了“新基建”,我们就有可能建立一个普适化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和应用体系。这些体系合力突破,“新基建”可以说是翘首期盼的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当然,数据大融合,在以时间换理念的过程当中,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了“新基建”,打开了最关键的那扇窗,有些东西也需要时间,需要效果,循序渐进。或许数据大融合,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但也未必有想象的那么难,有其促进作用,也有其应用作用。走上技术发展轨道的连接交互使用,带来的共同价值和倍增的效能,一定能够成为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
交通和文旅的数据打通了,带来的效果远超于交通自身也远超于文旅自身,甚至于交通和文旅的大数据对其他应用也有大的突破,这些“窗户纸”捅破了之后,我们的认同度、支撑度、开放度、透明度,我们心中可能忐忑的安全性,这些都能得到解决。因为此时,各方都是以解决问题的理念去考虑问题了。
“智慧旅游”成为行业的共识从而走上前台,至今已经是七年有余了。跨行业数据融通,始终是跨不过去的一道坎。“新基建”最值得期待。
三、智慧文旅发展新趋势
1、 智慧文旅的理念与体系
在未来服务业颗粒度经济的模态下,“精”和“准”变成了两个最关键的字,“精”代表了生产要素的精细化和场景的数据化,“准”代表了运营流程的准配化。什么叫准配化?就是让每个享受服务的个体的需求都能够得到精准的匹配。
在这种理想化的氛围中,“智慧”和“文旅”才真正的融为一体。
就今天而言,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非常远。但是我们已经认清了这个目标,并且一步步接近,或者说,在向着这个目标持续努力中。因此,“智慧文旅”就如同文旅产业一样,也处在不间断的发展、创新和完善之中。所以有人说,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这个项目,实现“智慧文旅”,我觉得想的简单了,其实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另一个问题的出现。
“智慧文旅”和“技术应用创新”,我觉得是一体两面,是孪生品。但从宏观看,并不会绑定任何特定的技术,因为“智慧文旅”依托的是时代化的动态的技术支撑,目的是服务产业应用。由此,“智慧文旅”的理念就是致力于服务文旅产业全流程,不断地提升服务能力与流程完善,解决各种问题并且不断地直面新的发展环境和需求。所以,“智慧文旅”永远都是与新的技术应用融合以期解决新问题。我们不能下结论说“智慧文旅”离不开什么,或者必须有什么?如果一定要说,“智慧文旅”唯一离不开的是对产业的支撑以及产业赋予的责任。
衡量“智慧文旅”的效果和价值的唯一标准是什么?不是你是否用了最先进的技术,不是你是否国内首创,不是你有多少个创新应用点,解决产业存在问题的能力才是唯一标准。
从这个角度来看,“智慧文旅”可以定位为“覆盖全局的战略举措”,基于此,其不仅作用于战术层面的可操作性,也作用于战略层面的理念提升。就像加拿大的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过的,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又反过来塑造了我们。而我们何尝不是在以科技创新为手段,而反过来科技创新的成果又在提升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模式哪?
2、 智慧文旅发展的新特点
和任何事物一样,发展需要过程和认识需要渐进类同,也就是发展的过程,就是认识提高的过程,而认识提高的过程推动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第一,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强调的是受体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打破传统习惯,本身就是一种朴素的挑战。存在即是合理,我用了30多年的东西你让我扔掉换新的,我一定有很大的抵触,况且这事不是我要干想干的。
所以,要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什么是“要我干”?领导要求、规划要求、整体要求、某个具体工作具体流程、改革、换新、提升等等,但是在这个流程断面上的人员对此并不理解,没有主动性。所以,这也是很多的系统叫好不叫座的核心问题,“看起来挺好,就是大家不用”,为什么?“我很忙,没有功夫去学”,“那东西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我觉着我会用的就是现在这个”。
而今天,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转变,因为每个人都希望高质量的工作,每个人都希望高效率的工作,每个人都希望工作成为亮点,每个人都希望工作能够出彩。
靠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不管是否戴“有色眼镜”,“智慧文旅”都是重要选项(之一?)。
第二,从“先进性”到“适用性”。之前我们几乎每个项目在规划之初,总有人会问是国内首创吗?是国际领先吗?有什么原始创新?讲究的是原创性、先进性、技术性的对比,而今天,我们讲究的更多的是“适用性”。
可能在和相邻的企业对比中,花的钱很少技术含量也不高,但是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我的管理能力,这一点别人看起来可能不足挂齿,但是对我来说,这就是根本的提升,这就是根本的效果。追求不盲目,这是一个根本转变。
第三,从“谋全局”到“谋一域”。大家都知道,要想谋好一域,必须要谋定全局,但是真正谋全局的过程,一定要“一城一域的谋”,一定要有重点,这个重点是全局中的重点。所以以往的每一个规划,我们往往都希望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希望是一场歼灭战,都希望“一晚上解放全中国”。但是电影上说的好“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仗要一个一个的打”,先解决核心问题,先解决重点矛盾,进而实现带动作用,况且,从资金到人力到适应能力都有局限,拿不了全能冠军未必当不了单项冠军。
所以,从“谋全局”到“谋一域”,从谋“整体突破”到谋“重点突破”,从“伤其十指”到“断其一指”,这是一个战略的提升。
第四,从“用的起”到“用的好”。以前很多人都说“智慧的殿堂是富人俱乐部”,有钱就能干好没钱就不要进来,所以要想用的起就得有钱。但是今天,我们突然发现一个问题,第一,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大家拿出一部分钱来做“智慧文旅”,恐怕还真不是天方夜谭;其二,投入巨资不见成效者比比皆是,有钱不一定做的好,做的好不一定要很多钱。所以,从“用的起”到“用的好”,比的不是规模,比的是效果。有一句话叫“一招鲜吃遍天”,一个亮点可能就成为一个企业“智慧文旅”的突破。
第五,从“行得通”到“用得上”。在流程规划的时候,我们希望流程“一定要完美,一定要超前,一定要合乎理想”的规则,理论上就埋下“行得通”,实际上“用不上”的伏笔,特别是涉及到重要机构,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时候。
“我希望一套系统涵盖所有部门,覆盖所有工作,从而实现数据共享”,这样的话我们都似曾相识,但这真不是纯粹技术能解决的问题。怎样把“行得通”到“用得上”之间的问题解决,还真有些复杂,有时体制、机制、行政的问题,不是用技术就能立竿见影解决的。
正面不行可以迂回,先做“用得上”的,先做救急的。理论上“行得通”但是做不好的,我们可以在进一步完善之后再说,所以要循序渐进,要易者先行,把“实效”当成激励大家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六,从“一榔头”到“可持续”。有了一笔钱急着要做事,后面没钱就做不了了,一榔头砸了一个破洞,后面补都补不上。归咎于技术不行?我总结了一句话,我觉得技术公司会有同感,叫做“我们所有成功的案例,都是业务的创新。我们所有失败的项目,都是技术的失误”。由此,“智慧文旅”也好,信息化也好,其实背了很多的“黑锅”。
实际上,技术所能左右的在整个流程中,所占比例真的不大。相反,能左右技术的事情比比皆是。
我和一个景区的同志在沟通,他一上来就跟我讲“我觉得这个项目五年不一定能见效,我第一年准备怎么办,第二年准备怎么办,第三年怎么办”,我觉得就很实在。
3、 智慧文旅的趋势与思考
思考了很多,趋势也多维,在这里只说一个。
我们以前常说“重建设轻运营”,大家都认为不对,走到另一个极端就是“重运营轻建设”,我觉得也不对,“建设”和“运营”是要并重的,对于今天的“智慧文旅”来说,“建设”和“运营”其实很难分开。
景区有一个项目交给一家技术公司去做,这家技术公司做的非常好,验收后说“这个平台要是运营做好了,就成为全国一个非常有效的产品服务汇聚平台,我们交给你们了!”
景区能运营吗?景区运营不了。景区的强项是运营好自己的景区,怎么去运营一个全国性的平台?但是技术公司不具备平台的运营能力,拿了开发建设费用走人了,景区又不具备运营和维护的能力,最后苍凉而终。这样的事例,见得太多了。如火如荼的做,问一句“建设完了谁是运营方啊?”,然后就四目相对。
这就呼唤着现代服务业第三方的服务体系能够尽快的完善,这也是很重要的核心。 “新基建”或许会极大改善“智慧文旅”建设的生态环境,但是有些创新业态和创新体系还需要我们搭建和磨合。特别的,文旅企业自身包括人员的数字化底蕴和IT企业的专业化应用能力之间的断层将是未来数字化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者说,未来文旅企业的数字化与IT企业的业务化将是“智慧文旅”的趋势,希望果真如此。
疫情是一场灾难,我相信硝烟中一定会冲出一批成功者!新基建是一个良机,但狂欢过后注定会淘汰一些过客,其实这就是“智慧文旅”中的“智慧”,也只有智慧的过程,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智慧的目标。
(本文是根据信宏业4月8日在腾讯文旅云端大讲堂的授课录音整理,经作者删改)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信宏业:“新基建”与智慧文旅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