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近日,受国务院委托,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文化产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据统计,2017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3%,比上年增长12.8%(按现价计算);增加值过千亿元的省(区、市)已有13个,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超过3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的省市有4个,分别是北京(9.64%)、上海(6.79%)、浙江(6.19%)和广东(5.37%)。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五大问题和九项解决举措
雒树刚说,尽管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要看到,文化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规模总量还是质量效益,无论是对内满足人民需求还是对外扩大文化影响力,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目前文化产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供给不足并存,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
二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与美国、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存在差距。
三是文化企业实力偏弱。文化企业大多是轻资产企业,高度依赖创新创意,普遍面临盈利模式不稳定、生命周期短、可持续发展难度大等突出问题。
四是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在内容、技术、业态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原创能力还不强,内涵深刻、富有创意、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知名文化品牌较少。
五是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较弱,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针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相关部门将从九方面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转方式、调结构”的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丰富供给主体、优化供给方式、提高供给质量,不断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二是把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产品作为中心环节。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创作生产文化产品应突出思想内涵,发挥其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的功效,以优秀的文化产品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
三是增强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文化企业一定要坚守文化使命,聚焦文化主业,以守正创新为根本要求,承担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四是构建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五是打造文化产业人才高地。创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
六是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宣传文化等部门将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科技支撑水平,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提升新型文化业态的比重。
七是促进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加快推进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和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积极探索文化资产管理、文化产业融资租赁、文化保险担保等金融业务创新,运用好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八是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文化企业提供的是精神产品,社会效益优先是首要原则。
九是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保障。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被列为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类立法项目。
金准:文旅融合的改革与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对品橙旅游表示,报告中提出的五大问题是文化产业的问题,也是旅游产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内正处于宏观经济从高速发展期转向中速发展期的关键时期,旅游业取得了大规模和高速度的发展,但也存在着红利逐渐消退的问题,亟待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转型期是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发展期,在这一阶段,旅游业要力图从高速环境中的规模产业转变为中速环境中的高深产业,这主要体现在六个“高”和四个“深”上。六个“高”分别是:经济效益高、效率高、附加值高、正外部性高、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程度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上游;四个“深”分别是:深入,即深入支撑经济;深透,即通过改革全面盘活要素和激活生产力;深度,即深度与文化融合、与生态契合、与科技结合;深刻,即深刻影响社会、民生、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这六个高和四个深,要以文旅融合的工作为牵领,结合雒部长提出的九大举措,依托于改革和创新来实现。
吴丽云:文化产业的全新解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对品橙旅游表示,本次报告是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解读。近两年,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在以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关于报告中所提到五大问题,吴丽云认为,总结为三个方面就是总量、结构和市场主体。从总量的角度来讲,当下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除了数量不够以外,更为核心的是缺少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从结构的角度来讲,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西部省(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这些城市来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最后是市场主体建设的问题。无论是企业实力偏弱、创新驱动能力不足、还是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都反映的是市场主体建设的问题。
此外,报告中提到的九大举措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建设市场主体、优化市场环境、创新文化内容和政策保障。首先是在市场主体建设当中,要增强文化产业市场的竞争力,就需要去培养更多的文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投资、收购等多种方式,让文化企业来做大做强。其次是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各个地方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和氛围,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简化审批程序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需要利用创新思维和借助高科技手段来打造更好的创新产品。最后是政策保障。金融和财税政策等政策可以为企业发展来提供相对充足的资金保障。而人才保障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根本。此外,把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法律角度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惠鸣:建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点与难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惠鸣表示,报告中所提到的九项解决举措,前四项举措都是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后五个举措是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们对于实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高质量发展都不可或缺。但是,相对外部条件的优化改善,全国上下对文化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自觉认识更为重要。
惠鸣着重谈了前四项举措的看法。首先,关于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他表示,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和其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样,就是要通过破产、兼并、重组等方式,对僵尸文化企业、过剩产量进行逐步出清,加速文化企业的市场淘汰和更新周期。其中重点是依靠大量隐性和显性公共财政补贴而生存,离开财政补贴就无法生存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应当通过供给侧改革,完成资产重组或市场出清。此外,大部分广播电视频道、报社、出版社都应当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市场出清完成之前,首先要改革公共财政对国有文化企业的资助和补助方式,要从简单的财政拨付向市场化方式转型,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化生存能力。
其次,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孕育更多的精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产出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精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这是衡量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的重要指标。任何文化精品,都是创作者思想意识的产品,营造宽容、自由的文化氛围,兼容、开放的社会文化空间,热爱人民,勇于担当时代精神,真实、及时、锐利的文化批评与思想市场,都是产生艺术文化精品必不可以的土壤。国内文化产业的多数领域与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进步巨大,产生精品的技术制约已经基本克服,但在文化精品生产的思想环境和思想市场培育方面,仍然需要解放思想,创造更为宽松的整体环境。
第三,如何提高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国有文化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对于壮大国有文化企业的自身规模、扩大其市场规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其生产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组建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文化产业投资平台,推动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对有潜力的战略性新兴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国有文化资本进入这些领域,一方面能够使国有文化企业更好地与时代发展和技术发展相融合,回归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另一方面,也是代表国家对这些领域的民营文化企业进行加持和助力,对于中国文化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最后,巩固并发展国有文化企业的内容生产优势和传播主渠道优势。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高度分散化,国有文化企业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主渠道优势受到两微一端等数字媒体的猛烈冲击,5G时代,这一冲击只会更强烈。
最后是关于建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难点。一是解决文化市场的开放性不足问题。中国文化管理领域的垂直分割和区域分割造成的市场分割普遍存在,无论是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都有很在的突破空间。二是文化市场法治体系的建设问题。中国文化立法数量少,以条例和管理办法等代替法律、以窗口指导方式代替法律等现象突出。要克服这些因素,一方面需要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立法进程,另一方面,需要全党全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认识和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自觉把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品橙旅游Cici、 Yangqi、Lisa)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深度解读:雒部长“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