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回头看,3月所有的故事,仿佛都糅在这部电影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在一段旅途中交织、碰撞,相惜相怜,又无能为力。没错,说的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带着他雇来的白人司机托尼,出发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方进行音乐巡演。时间是1962年。一年后,他的同胞马丁·路德·金将在林肯纪念馆发表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带领黑人民权运动走上汹涌的高潮。
但在《绿皮书》里,一切仍是隐忍而克制的。谢利也有一个梦想。早已成名的他虽然可以呆在纽约的豪宅里享受声名与荣耀,但他仍选择南下,试图用音乐去改变人们对于黑人的观念。在改变历史的“华盛顿大游行”之前,这场旅行就是属于谢利的抗议游行。
总有人寄望于旅行去改变些什么。但事实上,旅行可能什么也改变不了,尤其是改变不了世界。电影里,世界依然分裂,种族歧视依然严重,那些拒绝谢利试衣服、进餐厅、使用卫生间的人们,没有丝毫悔改。
这很像现实中女性的遭遇。每个3月的开头,以一场节日为名,女性都会受到格外的关注。在我们的现实中,“男女平等”像“黑人平权”一样,是一种政治正确。旅行圈的惯例是,在这个日子反复强调女性主导旅行度假的新趋势。比如,有平台统计称61%的旅行度假由女性主导,尤其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另一家平台的大数据则显示,旅游者特别是单独出游的女性独行客比例已达57%,结论是“中国女性越来越独立”。
三八妇女节已经诞生110年了,世界真的更重视和尊重女性了吗?就在这个妇女节前夕,桔子水晶酒店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条标题为《这届妇女不行,太浪了……》的推送,封面图片为一名女性躺在浴缸里,露出两条长腿。这引起了女性消费者的反感与投诉,事情闹大了,该酒店在微博中道歉,称“桔子水晶一直努力倡导当代女性自立自强,传递对生活的正能量,如3月7日微信推送的正文内容本意是为了褒奖女性独立,鼓励女性勇敢追求自我,不要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一方面用充满性暗示的文字与语言做商业营销,另一方面声称尊重女性权利,这就是当代女性面临的现实。消费时代的女性,无论是作为消费对象还是消费主体,都被物化了。用形形色色的观念贩卖关于女性的想象,旅行只是其中的一种。独自旅行就意味着女性独立吗?太天真了。
那个独自坐上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失事航班的女孩,是不是也是这种观念的信奉者?在独立旅行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中,也许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会是最致命的这种。这一事故吧波音公司推上风口浪尖,也让全球航空业面临一场大考验。人们该不该继续信赖航空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之一?而作为旅行者又能在机型这样的垄断领域拥有多大选择空间?
互不信任是这个时代最普遍的心理阴影,就像在春花烂漫的3月,各地赏花主题的旅游产品热火朝天,在以樱花闻名的武汉大学,关于和服、预约、挑衅、冲突,这样的新闻似乎年年都有,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现,但归根结底,人们内心的封闭与偏执,配不上这亘古温柔的春色。
改变世界是如此艰难,或许只有像《绿皮书》里的谢利和托尼一样,两个人经历过一场亲密无间的旅行,还要是两颗富有同情心的心灵,才有可能打破固有的刻板印象,去理解和包容自己的人类同类。而现实中,这样的机会太少太少。旅行前附加的意义太多,或许是一段糟糕旅行的开始。正如旅游统计数据一样,赋予的意义过多,或许会让它变得更扭曲。轻装上阵,不棒杀不捧杀,处处是从容的风景。
3月有一个众望所归的消息,五一小长假回来了,还多了一天。许多人开始迫不及待地制定旅行计划,预定机票酒店,像决策者期待的那样,成为一场消费狂欢。人们究竟为何如此渴望旅行?是心灵的需要,还是消费的需要?
或许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了,这个时代的人们习惯于用消费填充空虚的心灵,所以在消费时、在旅行时,其心灵也并没有真正丰盈起来,他们只是喜欢热闹。
企业是最深谙此道的,它们的任务就是制造关于消费的观念,去填充现代人的灵魂。3月有多家旅企发布了2018年业绩,增长、利润、收入、用户、支付,美丽的故事。热闹背后,人们依然孤独、分裂、怀疑、伤害,这是旅行也无法治愈的人生。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挖苦过:“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一体化的、总体的系统中,不存在对时间的自由支配。休闲并非对时间的自由支配,那只是它的一个标签。其基本规定性就是区别于劳动时间的束缚。”(周易水&公孙遥)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三月点评:指望旅行治愈人生,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