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长城长,长城长,长城内外是故乡”。1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长城保护的行政管理、保护维修、宣传教育、参观开放等要求。
《规划》明确要求,志愿者或社会团体不得擅自搬动、搬迁散落长城构件,不得擅自修缮长城及其附属文物,避免威胁甚至破坏长城文物本体。长城保护维修应坚持原状保护、最低程度干预,“妥善保护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
对于长城保护力度的加大,是否会影响旅游?旅游业者在进行长城相关主题开发时应该如何平衡与保护的关系?
八达岭长城不堪重负,修复水平被诟病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与长城相关的新闻都牵动着国人的心。
2017年8月,八达岭长城刻字事件被广泛关注。而2018年,Airbnb曾推出的“长城一夜”被紧急叫停。
对于明代长城的典型代表八达岭长城更是一直处于关注的焦点。刻字已是痼疾,而人员超载才是远忧。
2018年“十一”黄金周,北京接待旅游总人数为1115万人次,同比增长2.6%。其间景区累计接待人数前十名为:前门大街、什刹海风景区、颐和园、故宫博物院、北海公园、八达岭长城、圆明园公园、北京动物园、天坛公园、乐多港假日广场。7天时间,历史景观类景区接待人数达340万,北京至延庆途经八达岭的s2线列车增加至13对。
好在承载力的问题已在几年前得到重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示《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的规划,长城各游赏区采取分级控制的方式对游人活动进行控制。规划提出,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日最高游人量应控制在5.33万人次以内,年游人量应控制在1600万人次以内。目前长城每年接待游客人数都达到饱和极限,所以在规划出台后,人数最高也就控制在1600万以内了。而景区也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加大疏导力度,严格控制景区内的游客数量。当八达岭景区内部停车场全部接近饱和时,京藏高速58出口将被适时关闭。
在这种人满为患的情况下谈八达岭长城的保护并不容易,而其修复水平也成为被嘲讽的内容。在本次总规发布之后,竟有媒体以“尽量原状保护,不能都修成八达岭”为题,可见现代仿砖加水泥的修复观念已成为历史。
三大阶段四种关系,还需具体措施出台
按照国家文物局2013年公布的数据,历代长城总长21196.18公里,分布在北京、河北、内蒙古等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明长城8851.8公里,只有8%的墙体保存比较好,30%已经彻底消失。除被开发为景区的八达岭、居庸关、山海关等段长城得到妥善保护外,其他大部分长城依旧处在自然状态,被俗称为“野长城”。一直以来,北京市境内的野长城都是“驴友”(旅游爱好者)们热衷的野外徒步目的地。
北京市2003年颁行的《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攀爬野长城被明令禁止,违反者会被处200—500元罚款。但实际上,攀爬野长城的行为并未得到有效遏止,而当地居民“靠长城吃长城”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长城保护第一人”罗哲文曾对媒体表示,整修长城的费用甚巨,所在地区多属贫困县无力承担;且地方为发展旅游,常将长城改建得面目全非也是野长城保护的顽疾。他呼吁,“有目的、有计划地去鉴别、选择那些有保存价值的古建筑作为文物保护、保存”。
本次《规划》将长城保护目标分为三个阶段,近期目标任务(2019-2020年)为督促长城所在地政府科学划定并公布长城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完成率达到100%。并实施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保护维修项目,消除重大安全隐患,重点推进一批长城保护展示示范项目;开展5至10个长城重要点段监测试点工作,加强长城监测体系建设。
2021年至2030年的中期目标任务,是加强长城保护宏观管理,壮大各级长城保护力量,完成5至10个长城参观游览示范区建设。同时,拓宽长城保护经费渠道,鼓励运用社会资本设立长城保护公益基金。
远期目标是到2031年至2035年,建成一批长城国家遗产线路,并完善社会参与长城保护相关政策与措施,形成全社会长城保护自觉。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规划发布会上还强调需要协调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是全面保存与重点保护的关系。提出原址保护、原状保护的总体策略。二是分级管理与分类保护的关系。地方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提供长城保护制度和经费保障,加强日常管理、保护维修,提升开放展示水平。三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规划强调在落实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各地探索设立长城保护员公益岗位,鼓励志愿者、社会团体参与长城公益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不断拓宽经费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四是遗产保护与传承弘扬的关系。
他表示,秦汉长城与明长城是保护重点。那那些非重点的长城可以任意攀爬了吗?
在本规划第七章“参观开放专项”里,对于野长城的攀爬有专门的规定:“禁止有组织地在非参观游览区的长城点段举行活动。”……“长城点段保护机构发现非参观游览区的长城点段因攀爬、挖掘、搬运等行为或其他活动遭到破坏的,应立即向属地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但处理后果如何?并未说明。相信接续几年还会出台对于长城保护的相关政策与具体措施。
在保护长城时,慎说“开发”二字
长城的主要破坏因素,在自然因素方面各地情况不同。东北、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长城点段多受到雨水冲刷、水土流失、沙漠化、动物活动和植物生长等自然侵蚀影响,西部地区的长城点段多受到风蚀、沙漠化、盐碱、冻融、动物活动和植物生长等自然侵蚀影响。
人为破坏因素包括旅游开发、城镇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产生活和不当干预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长城点段以建设压力为主,尤其是长城关、堡等面临居民生活、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等多方面威胁;东北、西部地区长城点段以交通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威胁为主。
旅游成为人为破坏因素的首当其冲的因素,不禁让人扼腕。该如何平衡旅游与保护的关系?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文博系教授、博导,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杜晓帆对品橙旅游说:“长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所以在策划旅游活动时,首先要梳理清楚,那些历史时期和地段的长城可以作为旅游资源,那些只能作为保护的对象。旅游(请不要用开发,没有一个国家将文化遗产要开发),是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只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一种方法,并不是活化利用只能通过旅游。”
他同时表示:旅游活动需要必要的配套设施,这就要充分考虑长城本身的承载力,大规模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必然会对长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产生影响。
这些意见在规划中也有所体现。但如何能够实现远期目标中的“建成一批长城国家遗产线路”,需要旅游业者的积极参与和不断探索。
相关链接:《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全文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长城内外是故乡:保护与旅游该如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