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7、8两个月,我差旅去了藏、疆、黑、蒙、甘、晋、豫、浙、鲁诸省,还跑了一趟国外,各地海拔、温差、地理、人情、市场、发展差异较大。看了一些旅游项目,好坏参半,不少是糟糕的,见了一些主管领导和一线经营者,得了一个一吐为快、不得不说的结论。
本文作者高舜礼先生,拍摄王彦栋
这个感触、感慨和结论,就是无论形式是怎么多变,观念是怎么创新,自我表扬是怎么艺术,要把旅游搞得差不多好,还是得坚持最基本的专业规律。说的再通俗一些,就是旅游投资规划开发建设运营是要产生经济效益的,有了这个效益才会有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综合效益,也才会彩霞满天、春色满园、莺歌燕舞、弹冠相庆。
然而,一些地方旅游发展的现实怎么样呢?办的旅游企业、投资的旅游项目、接待的旅游客人,赚钱了几何、挣钱比例多大、扩大再生产的多不多、向银行贷款容不容易呀?若您是旅游业界内的老人,可以用一句话来回“您都懂的”,走走看不就全知道了吗?当然,极有可能会有人或机构极不赞同这个说法,会举出黄金周、暑期旺季、春节探亲潮的例子,但这无妨的,因为局部不代表全部,春江之水的冷暖是鸭先知,而不是牧鸭者,也不是观鸭的路人闲人,更不是主管鸭的畜牧局之类长官。旅游的事儿也应是同理的,我在此所言,主要是与旅游之“鸭”聊天所知,也是几十年“观鸭”的一些直感。
在此,我不想去论什么理,因现在大学招生和毕业生很多,在互联网等传播手段的加持下,理论见识+社会现实又都掌握得很丰富,业界人士又都十分的忙,只举一些现象就足够了。
今春山东出了淄博烧烤现象,旅游界舆情、观察、思考很好地伴随着烟火气热闹了一阵子。不少观点认为,这种现象是新兴的旅游现象,是发掘客源市场的有力一招。有的地方派出了调研组前往,回去给党政领导呈报了结合实际、反思当地的思考型调研报告。淄博烧烤之热,可以有四面八方、莫衷一是的解读,但在当地照着葫芦画瓢能否做到呢?会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我是很担忧的,因为它不是造一段玻璃栈道、不是弄一个场子的“沉浸式”,而是一道动辄就是上万人、持续性的人文景观,你不结合交通条件、既有知名度(美誉度)、便利“搭车度”(旅游一条线),就能在当地异军突起、一夜成仙?
作者下榻过的三亚丹丘民宿,高舜礼摄
我两次受邀前往气候凉爽的高原地区,获悉颇有主见的省领导拍板,把前些年的闲置和低效旅游项目继续梳理,“选拔”了200多个“出类拔萃”旅游大项目,要求限期以提升、转型、关闭等4类方式处置。我现场看了2个被限期整改的旅游项目,感觉旅游发展实践中类似情况并不少,记得十来年前“旅游大项目”一词非常时髦和走俏,那被视为地方官或旅游局长远见、胆识和魄力的表现,那么那些早年投资的“旅游大项目”,如今是成为旅游接待的主力比例高,还是成为各地旅游“鸡肋”或累赘的比重大?我与一位知名的退休省局长推心置腹聊天时涉及这个问题,他反思说当年对旅游发展规律认识不够,停留在“投资少见效快”、“投资越大,收益越多”上。对于真的能够认识这个问题,特别是敢于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敢于去解决这类问题的领导,我们应该发自内心的表示敬意,因为他们是真的为当地发展负责、为旅游产业成长负责、为国民旅游大众负责。
一位在旅游开发一线身体力行的老板,也可以说是乡村旅游、乡村振兴领域的职业开发经理人,跟我聊起一个大项目开发不成功的原因,他认为当地综合的旅游发展条件还是有优势的,如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文史底蕴深厚、红色形象鲜明,还有作为政府支持项目的补贴。最后导致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按经济规律、市场规律、旅游规律办事儿,地方领导总是有一些要你附加进入开发的想法,不时提出一些形象性、面子性、政绩性的开发意见,搞了耗资巨大、但无任何旅游产出效益的院校、基地,还有只具观赏性、而无实用性的田地里的建筑物,项目还在开发建设期间就作为了公务活动参观展示场所,一天到晚人流不断、还要亲自陪同和介绍项目。由于开发运作根本不是考虑经济项目的规律,说到底就是没有考虑把它作为接待游客的赚钱项目,而是一项外宣性的、炫耀性、政绩性的形象工程,也就注定了他最后主动“卷了铺盖走人”。他最后很遗憾地说,这是我在该省做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很少遭遇沦陷的项目。他的这番话,让我对他充满敬意也深表同情,也不由得想起几年前去山东章丘看“明水古城”在开发项目时,在区领导已经打招呼的情况下,还遇到了项目方的一些委婉“推诿”,其实今天看来,作为项目方这是真正在按照项目开发建设规律办事,正在建设中的项目有啥必要去招人、去宣传呢。
湖州长颈鹿庄园,高舜礼摄
疫情过后,全行业都在期盼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尽快恢复,旅游企业都开足马力、使尽力气。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就是旅游消费还未全面振兴,其原因是复杂的、多面的,有疫情影响、有外界因素,也有行业自身积累的问题,如何重振旅游消费呢?药方肯定有很多种,开处方者也来自各方面,我认为最基本的是补中益气、强身健体,把最基本的旅游吸引物做好。
目前有一种倾向值得关注,那就是避开这个“主食”不谈,而去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我不是反对搞这些,而是觉得它只是主体以外的细小分支,无法取代根本和主体;就如同一些减肥的人,她们吃一些水果、沙拉、蔬菜就够了,但是绝大多数人是要吃碳水、吃主食的。全国旅游接待的大数是60亿人次,绝大多数人是要吃“主食”的,一些地方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能会有有好果子吃吗?
近日,看了某个人的公众号转发一文,与我写的本文论点有点儿接近。它的意思是现在的网红景点,扛不起城市旅游文旅发展的大旗。我基本赞同这个观点,觉得此类文章应该得到广泛传播和阅读,让业内人士和分管领导得到“科普”。
疫情期间出现的一些应急性的涉文旅项目,有的可以继续搞,但不宜再大面积去搞,更不宜作为振兴旅游消费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说,那些仅相当于饥荒年代的“瓜菜代”,不可能与主食、干粮相比拟,世界哪个国家也未以此作为旅游产品的主打和主流。8月中我出国一次,接触了日本旅游局(JNTO)聘用的旅游市场专职调查员,她表示日本的国际旅游市场已经恢复,欧美游客还比疫情前明显增多;我在日本与旅行社的人交流,他说国内外旅游者都是前往知名的旅游吸引物,求新求异的人历来都有,但与总数相比是少之又少的。
把现象和说辞罗列到这儿了,也得说一下当下某些地方所提的旅游发展、旅游开发、旅游营销的原则或口号,作为某些如雷贯耳的旅游营销大咖,随便去刻意“制造说法”是可理解的,但是若写到党委和政府文件里,如果还值得商榷和评议,就多少显得不够严肃和体面。例如,看到某基层政府的发展旅游的文件里,把年轻人消费、互联网传播作为今后坚持的原则,对此多的话不用说,充分发掘旅游市场,还是得面向各年龄段的客源,还得各种传播手段并用,否则那也是不好使的。有专业人士一开口就强调重视“Z世代”、“00后”,把它作为单独的一个观点在10年前还时髦,如今撇下“老龄化”、“活力老人”,恐怕就是见识不全了。
以上所言,基本是一些在外面跑了较多地方的随感。若往庄重或严重了去拔高,那就叫业务调研或专业考察,只是得出的结论或不尽符合常见调调,望诸位看官姑且看之。若有哪位大咖或长官很不赞同,尽可撰文前来商榷、质疑和批评;我不好吹嘘咱是虚怀若谷之人,但我若有时间和兴致,也可陪您聊一聊、论一论。(高舜礼)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高舜礼:说千道万,发展旅游还得遵循基本规律